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节,讲述记者自己的故事——“科班”出身的我

(2010-11-07 08:25:54)
标签:

北京

宋体

主流媒体

圈子

黑体

记者节

财经

分类:

“科班”出身:我一路“跌跌撞撞”走来
——知名杂志资深编辑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在国内某知名杂志的资深编辑给读者讲述的故事,她曾跟我在一个报社共事,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对读者有启示:

向来只有名人的故事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是成功的。但是当你照葫芦画瓢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境遇不同,他的人生完全跟我不同,成功不可复制。”其实,与其复制成功,不如学习跌倒。分享“身边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好方式。所有的名人的成功都是被放大了的。多年来,我们习惯用放大镜看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我在主流媒体“混迹”多年,其实没有什么成就,一路跌跌撞撞走来,一头的“包”也许会让人笑话,所谓的感悟也许在你看来是小儿科。我就当梳理一下自己吧。但如果你能有一点点收获,那是我莫大的荣幸呢。

女也怕“入错行”

关键词:选择

其实这里用“错”这个词不是太严谨。严格意义上说,入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这有点像爱情。第一份工作选择的不同,人生的境遇就不同。事实上,第一份工作会影响工作信心,更可能决定往后的职业生涯方向和发展。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我学的专业,我答之“新闻”。对方都会投以“专业真对口”的羡慕眼光。而实际上,我这个非名校毕业的“科班”出身,并不是我初入职场时候值得炫耀的资本。那你会问,难道你初入职场有值得炫耀的资本?答曰:“当然没有。”和众多非名校毕业生一样,我有的只是“年轻”这个资本——它很重要。因为它的价值在于你有试错的机会,你有重来的机会。直到大学三、四年级需要去新闻媒体实习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哦,原来我学的这个专业是需要有这样的职业选择的啊。”与现在精明的孩子们相比,当时的我相当愚钝。完全后知后觉型的。实习也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当个小杂务、给负责人端茶倒水的。毕竟很多媒体的环境其实还是相对简单,你不用“伺候”谁。只要跟着你的老师,完成采访工作任务,主动要一些采访机会,并多多跟他们请教就可以了。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会发现自己对“与人沟通”这件事情还是蛮有兴趣的。就是要跟陌生人说话。当时不是太懂,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工作热爱和激情。还是那个俗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投入更多热情,成果也会更好。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媒体生活其实已经就此展开。当然,并没有留在实习的媒体。

直到毕业前夕找工作。我一共只去过一次招聘会。铩羽而归。后来还是通过看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投递简历找到了人生中真正意义的第一份工作。一家主流的都市报开辟了一个以“人才”为关键词的周刊,主要内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加上都市报的风格,那就更多注重在人才招聘、培训、企业文化、留学、教育等内容。面试的时候才知道主管是同门师兄。这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在。但是,请你相信,这跟“后门”无关。这样的关系顶多是让招聘者和被招聘者心里上有比普通人更亲近的感觉。但并不代表他就会认可你。立足还是要看工作能力。无论是谁招聘你进门,你都有“试用期”的。而看你渡过试用期的,可不仅仅是“师兄”一人哦。

赢在起跑线其实是重要的职场资产。而这里说的“赢”,其实是在选择第一份工作上。或许不是进入最大的公司,但一定是最适合你的工作。因为你的“圈子”是从这一刻就开始一圈一圈往外扩展了。当然不是说未来不可以转行,只是,以后会越来越多地考虑“成本”。一旦这样,束缚手脚的因素就会多。

我有个师妹,其实非常有才华。毕业后也到几家媒体做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还是离开了媒体圈,选择了公关公司。尽管心里一直有媒体的梦想,但是等她做过3年公关之后发现,自己回不去了因为你不是职场新人,所有公司招聘要看你过往相关工作经验。这成了她返回媒体的最大障碍。尽管之前在有过媒体工作经验,但是第一是非主流媒体,第二有三年多的断层,这种不连续的工作经验,价值不大。

对于第一份工作来说,公司规模大小不是关键。如果有幸进入500强,那恭喜你。你的起点就是制度化、规范化。你能在一流的公司学到工作的规范和规则。如果进入的只是一般企业、甚至在成长期的,那也恭喜你。因为你有机会做更多,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去的这个周刊因为刚成立,人手和钱都有限。所以,我一开始就同时做编辑和记者。这会让你更早熟。一方面,你有几块版面可以自己耕耘;另一方面,你想耕耘出好东西就要动脑筋。而不是编辑指哪打哪。当然,要时刻保持跟主编的思维和关注点一致。这并不是说不能碰撞,碰撞之后总是要有方向来统一行动的吧。其实,一份报纸一份刊物的气质,就是主编的气质。

关系再硬也要有“敲门砖”

关键词:立足

其实工作能力还是立足之本。否则,再硬的关系进到某公司也未必能生存。尤其是现在这种越来越开放的工作环境和心态。

实际上,这块砖不仅仅是你敲门的。也是未来你跳槽的资本。圈子的概念既代表着朋友也代表着眼睛。你在某个圈子的所作所为,大家有目共睹。或者成也圈子败也圈子吧。

我第一份工作成功应聘后。真正的工作开始了。其实,日常的工作不用赘述。一开始还是需要几个选题能得到领导认可的。我当时在发现在某媒体上一个“集体求职”的广告之后,就马上报上选题,并做了跟踪报道。那时候主流的媒体对人才市场类的新闻关注也才开始。而这种形式新颖的求职方式,也多少还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要是现在翻出当年那张报纸的这个选题,估计还是有些幼稚。但是作为新人,老板看你的一定是潜质。比方你的敏感度,你的关注范围,你的而思考方式以及你的工作态度。而这些方面一旦被领导认可之后,你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觉得很对:如果你将工作定义为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你将一事无成;如果你将工作定义为只求自己满意,那你将无事可做;如果你将工作定义为让关键人满意,那你将顺理成章;如果你将工作定义为让老板满意,那你将事事吉祥。时刻要知道,给你发工资的那个人是谁。

人脉意味着机会

关键词:坚持

中国人的特殊文化,会“曲解”关系。认为关系就是走后门。其实不然。只要你在社会上活动,你就会与人“有关系”。重点是怎么为你所用。

这份人才周刊后来因为上层的问题而出现了危机。我们这些小兵们,只能“四下逃散”。除了多得到一个月的薪水外,什么都没有落下。这份工作做了一年。

怎么办?就此转行还是继续在其他媒体找工作。一份外地在北京社记者站的报纸招聘了我。实话说,这段经历其实是我不愿意写到简历里的。一方面是时间短,另一方面,是在是没有什么可值得说道的东西。记者站的工作多少还是有点被边缘的感觉。加之采编分开的体系,跟总部沟通成本很高。而像北京这样一个做媒体的“重镇”,只是设立记者站,也是让我觉得他们战略失误的地方。应该将主力部队放到北京才是。后来这个报纸是逐渐萎缩,估计现在已经退市了吧。而当时转战到此,完全为了过渡。一方面是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则还是圈子问题。因为这家报纸也是做“人才”的。跟我之前接触的圈子一样。当时的想法是,大不了我的圈子不会放大,原地踏步也不错啊。而且,谁知道是不是可能有机会呢。

这点真的很重要。

也正是我愿意在这个圈子里再多投入一些时间来试一把,才有了后来回归北京主流媒体的机会以及后来更多的机会。

一次圈子里媒体朋友聚会的机会,让我换了工作,回到了主流媒体。那家生活服务类媒体的人才教育版面负责人让我去他们那里工作。当然这不是玩笑。因为常常开会常常碰见,大家很对脾气。工作内容又基本相近。反正她看上的也是我的工作能力。回归主流还是很重要的。主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会被更多相关人关注。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很快,我通过这样的关系,进入了这家主流媒体。回归主流的感觉的确很舒服——它至少让你工作起来很顺畅。也没有什么保险啊、公积金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这一干就是两年多。

这期间还被一家主流经管杂志挖过脚。但是我太重感情,觉得这边挺稳定,挺好。在去对方见过面,谈过之后,就把人家拒绝了。

现在想想是太傻太笨了。当时过分感情用事。觉得是这个部门的领导把我从火坑救出来了。我要好好忠诚于她,忠诚于这个单位。殊不知,其实变数也很大。

错过了机会也不打紧

关键词:勇气

工作就是工作。没什么面子不面子问题。如果机会错过了,再努力追回来就好。这点可不像爱情,如果变了,追回来也变味了。但工作不同。对方看重的是你对这个机构的价值。

那家生活服务类媒体的经营压力,居然压到了采编人员的身上。尽管我们知道没有钱就没有饭吃。但是,搞文字的人多少有点小清高,不愿意抛头露面地用文字跟人家换钱。尤其是你还顶着采编人员的身份。这样太跌份。我们的原则是,“可以为经营服务,但是不做经营。”至少这是我当时的原则。既然有了这样的原则,那当时的局面就是只有走人。

因为你改变不了环境 ,那就改变自己。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先找到了马,才蹬了这头驴。那时候试过门户网站。但还是不了了之。直到我鼓起勇气再去找当年“挖”过我的一个主流经管类杂志。

当然,这多少有点面子问题。也有老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问题是,如果回头草还不错,为啥不能吃?既然你已经决定在这个圈子里呆着,又不愿意把多年积攒的资源浪费了。那就回头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是被人拒绝。如果不试,就只有擦肩了。

还好,我的机会还不错。目前,还在这本杂志工作。

至于未来,其实,我也在构思。这点我也许还不如你规划的好呢。不过,我也相信,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生并不能按照你规划的去过。人性也并不喜欢被规划。只要有大方向就可以了。

职业点评:

上面这位资深编辑的出身也只是一般学校,幸运的是科班,不幸运的是比较胖呼呼。但是,让她成功在传媒行业中发展的原因就是她的坚持和执着。有时候,在求职时,适当的执着是必要的,或许,你的路会因此而改变。

更毒精彩原创请查看《招聘转接解读传媒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