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为什么不在停掉卢雪松上课的第一时间明确告诉她本人,她为什么应该遭此处罚?而且在她本人连续写了几封信之后,仍然没有回音?在学生面前停掉一位老师的课,这件事情实在太重大了,无论多忙,都是应该及时给出一个说法的。这不仅是给
卢雪松5月份在上课的途中被拦住,与这份“公开说明”在时间上相隔两个多月。而即使在
“说明”中的有关表述,读来十分微妙。且看第二条,共有四层含义。第一,它交代了卢雪松曾经的“背景”;第二,近半年来,有学生“反映卢雪松在课堂上时有对党对政府的过激言论”;第三条,“对卢雪松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是却没有交代这种“批评教育”是在近来“学生反映课堂”情况之后,还是此前更早时候。因为据卢雪松称,最近大半年来,“基层党组织”并没有与她打过什么交道,宣布停课“是第一次遭遇”(《送给我的一位“学生”的三句话》)。那么,运用“进行了批评教育”这样时间上含混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的第四点最耐人寻味——并不在于其表达的内容,而在于它与前面几点的衔接——“此次学院决定卢雪松停课检查,其在课堂上发表个人观点并不是直接原因。”有这一句,好,倒是交代了停课处分与课堂教学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及有学生“反映课堂”上如何如何呢?而既然停课与课堂教学没有关系,即使是课堂上的“过激言论”也不构成停课的“直接原因”,那么它与卢雪松曾经的“背景”则更加没有关系,因为没有具体的事实表明,卢雪松把“背景”带到了课堂上,否则肯定会以课堂讲课论处的。“说明”的这种写法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造成某种特定的前后衔接,让人产生特定的联想。但是,应该提醒的是,这个文本应该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只能根据一字一板的事实来说话。需要回答的只是:卢雪松曾经的“背景”与这半年来课堂教学到底有没有看得见的直接关系?如果没有,做这种罕见的公布,唯恐天下不知道,又有什么含义呢?真可谓费尽心机。
再追问一句——有关卢雪松曾经的“背景”,卢雪松自己能够说吗?她能够把某些字眼镶嵌到自己所写的任何东西里吗?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禁忌,这样的“真相”只能有由“发言人”来说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能够这样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至少这不能用来论证卢雪松本人“回避问题的关键,掩盖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