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5筆記——勝爲士
(2025-10-27 20:49:05)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杂谈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5年10月25日、星期六
〖記事〗近日,分手勒。
〖隨感〗
一、良知體認自生活踐履來,身心一致,故「心學」原是「身學」,身亦即踐履之落實處。行到何處,便知到何處;生活方式如何,則是其倫理道德如何。
一、中文「樂天」可取「樂天國」義,「厭世」可取「厭世界」義。
一、內聖是自力,外王是他力。儒法互用有需求。
一、良心須培育,理想心須以智識心為內容而充實自身。智識心之進長,在乎經驗之累積,然則,犯錯作惡為不可逭矣(不聖),以限界(罪、不義)故也。因之,此理想心與智識心之張力,尤待信仰心之保證,亦即,認罪而求赦免。經有之:「凡我心所自責者,則將安之於上帝前,因上帝大於我心,而無所不知也」。由此,理想心而智識心,智識心而信仰心,信仰心而理想心。倘無智識心,則理想心為無知;無知而累積行惡,斯成劣習(劣根性);有劣習,則理想心蔽矣。劣習者,傳統所謂「七罪」是也。
一、虛歟?實歟?感覺經驗歟。
一、罪性與性惡辨:「性惡」(私慾偏情、性不圓、惡衝動)是原罪之後果(果的),非原罪之本身(因的)。歸信領洗之後,性惡仍在,故須一生對抗劣習,即前言之生路窄門、倫理生活上事,現世無能完成,完成必待來世。中文「罪性」,宜就結果立言,即罪之影響到性命。
一、「原義」即理想,謂受造時之是(寔)。原罪之後,不理想,即進入染污之現實境地。
前一篇:25.10.07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