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02筆記——勝爲士
(2025-04-03 22:13:47)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杂谈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5年4月2日、星期三
〖記事〗今日,安。又,日前訂本語言風格名曰「文話粹語」。
〖讀書〗近期讀完《窺道路向》,妙。
〖隨感〗
一、即混沌即秩序,即世間即涅槃。
一、「禮」偏重個人之修養,自力的也;「樂」偏重社會之陶成,他力的也。今之中國,未嘗不有禮教,若儀文、德育所要求者盡是;特無樂耳。樂者,樂也,化之以無形。無樂教,則徒有規矩之嚴肅,而闕乏生命之喜樂;有樂教,則不苛責於個人,而開出社會之改良,故敢言環境、言他力,亦正視秩序紅利之大用。今欲「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者,樂教也,亦即非個人、非自力處作用。
一、有「物理—事理」之客觀,亦有「昧理—化理」之客觀。若「客觀的」禮,非指巫術或儀式,乃指「化理的」過程,其具有客觀性者也。又,牟氏所批評之「客觀化」,係指將主觀性者客觀化之,若以物理觀人文、以機械系統之組織打掉個性等,皆然。但亦有真會衆、真聖禮焉,不得輕視為機械組織、物理過程者,而「化理之客觀」尤如此。
一、知識者,有學識,有常識。但學識與常識,是同一知識。蓋學識之學統,原即常識之經由理性自洽而成系統者。至於經驗之有效,或由線的歷史保證之。
一、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此言常識,亦揭出《詩經》字面意義之價值。
一、相信愛?信仰愛。信仰,就其超越世界講。自世界而觀之,若犧牲,若離開,俱是不幸。惟從愛本身而觀之,愛甘願奉獻,故雖犧牲而不避;愛爲了對方,轉而會主動離開。
一、泛神之爭議,以宇宙之唯心解決之。既唯心矣,則宗教與科學亦撻通(主一、理一),且信仰高於理性。
一、從「反串」到「不異」。
一、人非電器,而厥記憶與算力俱能不及。故凡思維上先立鵠的,以逆求最優解者,猶取一紙地圖,筆畫直線以謂捷徑;俟其落實,靡不碰壁。行道如此,可喻人生也。人而電器化自身,是為物役。
前一篇:25.03.14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5.04.06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