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02.25筆記——勝爲士

(2025-02-26 14:52:57)
标签:

灵修

人生

思考

杂谈

哲学

分类: 读书笔记
25年2月25日、星期二
〖記事〗今日,安。
〖讀書〗讀完《路德底人生智慧》,好書!(案:對於anfechtung、tentatio之工夫,即一生之勉思掙扎也。)又,讀《窺道路向》。(案:以「異」字對譯aliud正合,古文「異」亦兼「他」義,若「異人」即是他人、別人。故aliud是「異」,non aliud是「不異」。)
〖隨感〗
一、道(衜)者,道(噵)也。他底道路,他底話語。
一、「如何行」—律法—儒—合。「如何信」—福音—耶—合中之離。又,愛心完全律法,但愛,不是空洞的,必有內容,若成文者十誡、不成文者良心,均係是非之標準、言行之指南。然則,一方是將該律銘於心版,非知識也,而德性(良知)也;一方是不衒(不自大)、不妄行(不無禮)等,愛底作爲也。由此,健全的倫理觀乃安立。又,申言之,若夫倫理道德,其進行復不外於生活方式。吾人實證自身之不在一種生活中,而無能用彼之方式行善(恐懼戰兢),遂悟此時自身之無能與環境之不許,皆係原罪所導致之失序之後果,即意志與事行之間洵有張力,亦即「我所願者不行之,我所惡者斯行之」云,於是掙扎。無奈何,上透以求救贖(歸顯於密),倚靠他力,而得釋放,生活乃繼續(離而又合)。唯其繼續,雖吾人已獲自由,卻不能反律法以放縱情慾,故生活仍需律法之約束也(信心坎陷)。然後,倫理道德之不外於生活方式之問題必再起矣,以吾人未全,張力尚在,於是又一掙扎(合而又離)。又,到此,發生一新問題(與實證罪性前之自義不甚同):倫理道德既不外於生活方式,吾之行善以合乎倫理道德者,必待改變生活方式甚或改變世界而後可。惟生活方式為現世的,復為罪性所限界,若強改變之,斯不免有妄立地上天國之虞。地上之天國,特教會耳;然雖教會,亦似種子之漸次成長,非完全者也。茲更以個人之人生較之,其未全及成長者,同然。故不可用強也!宜乎「中」而「和」而「庸」,然亦畢生勉思,心向不移於上主。否者,心向現世,或純乎庸而屬世俗(本意壞),雖獲利而歸地獄;或無所庸而鬧情緒(本意好、真情),必破壞而乏建設。故此,對於「庸」之態度,不可不慎矣。(案:「庸」是世界底規則,亦「用」也、「傭」也。「中庸」是「庸」從「中」來,亦即從超越而內在、內在而超越來。又,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亦可取。特「不偏」就律法與福音之關係講,「正道」就信行講;「不易」就有限的舊天地講,「定理」就規則講。)
一、「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亦似孩童般相信,而非憑自己功德相長。
一、不僅「教」字有着他力內涵,「禮」字亦有之,故聖禮尤不可廢。靠聖禮,便不是靠自己;不然,總不免靠自己。(案:此與前言克氏存在主義與他力得救之張力處參看。)看似虛文者(當事),適說明其實效特出自主(客觀的、會衆的),乃主使之實(施事);看似實效者,反是人自己虛構(主觀的、私人的),憑自己便不需要主,終是個虛。(再案:克氏之論如何信處,所言翻轉,甚是。惟此翻轉之所以能翻轉者,乃在乎十架上之人子,而非吾人超脫之自力。復次,新儒家讚許康德及克氏者,頗說明問題。)是故,十架者,一種翻轉之眼藏也。透過十架觀之,上主乃真實的愛,聖禮乃客觀的施,軟弱是剛強,虛文是實效,而吾人特是接受者,斯撥開律法而見福音矣;不由十架觀之,上主乃純然的審判者,聖禮亦復為儀式規矩,俾吾人未有他力支持,只剩自家虛構之努力超脫,斯奪去福音而律法之矣。

【中庸之道】(節選自《文理本》)

當考上帝之作爲:彼所曲者,孰能直之?亨通之日宜喜樂,患難之日宜思維:上帝使二者互至,俾人不得料其後。有義人行義而隕沒,有惡人行惡而長久,我於虛空之日,皆見之矣。勿過於義,勿過於智,何爲自取敗亡耶。勿作極惡,勿爲愚昧,何爲未及期而死耶。有事可爲,持此爲美,彼亦勿舍,寅畏上帝者,必脫於諸難。智慧使哲人有能,愈於邑中十有司。義者恆行善,而絕未干罪,世無其人。人所言者,勿悉聽之,免聞爾僕之詛;蓋爾屢詛人,爾心自知之。凡此諸事,我嘗以智驗之;自謂我將得智,惟智遠我。凡所有者,其理玄遠深邃,孰能測之?

【戒女色】(節選自《文理本》)

我轉而決志究察智慧,與萬事之原由,欲知惡之爲愚,愚之爲妄。察知有婦,心爲罟擭,手爲繩索,較死尤苦:上帝所悅者,得以避之;惟罪人爲其所陷。傳道者曰:我旣一一察之,究其理之所以,則有得焉,我心所求,猶未遇者:千男之中,我得其一;衆女之中,不得其一。我察而知,上帝造人,本爲正直,而人所謀,機巧百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