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15筆記——勝爲士
(2025-02-16 12:46:26)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杂谈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5年2月15日、星期六
〖記事〗今日,安。又,相親,到國家博物館。然後,相親失敗。
〖讀書〗近期讀完《萬物真原》。
〖隨感〗
一、已言理想心、信仰心之自我坎陷,然則,人子之虛己,詎非最盛之坎陷乎?人子之復起,詎非最盛之重現乎?道成人身矣,復起時乃將此人性融攝於三一,偕肉坐上帝右。經有之,人子曰「以我舍生,俾復取之」,及「我有權舍之,亦有權復之」,及「復起者我也,生者亦我」。故此,是「信耶穌死而復起」,否則「基督未起,則我之所宣乃虛,爾之信亦虛」,復起則寔。人子是轉出新生活之中介(中保),人子之復起是吾人新生活之根柢。成義,他力的也。彼既復起,「凡賴之以近上帝者,彼悉能救之,以其恆生,爲之籲求也」。又,成立「信仰心(Kéki)—理想心(Dokaing)—知識心(Shiulio)」之脈絡。
一、儒家中庸之道就Common
Sense(常識或常理)講,即是「庸見」——此依林語堂之解釋。(梁啓超亦言庸識、庸智。)或者,「中」「和」「庸」分作三解:「中」是超越而內在,「和」是漸次之得所,「庸」是常識以言行。要之,徹上徹下,亦正視世界底規則。(案:余疑「庸」字本即「常」義,蓋「中庸」係上古俗語,若「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材能不及中庸」等,所指即常民、凡民;次,按上下文,「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正在「道不遠人」「君子之道四」同段,亦見《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復次,「道中庸」與「極高明」對舉;復次,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庸」似皆是common。)
一、「原儒—宋儒」是一脈,若孔子之「敬鬼神而遠之」,莊子之「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儒之歧出),至歐陽修之《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劄子》,俱有唯名論色彩,則宋儒實恢復原儒之一定特徵,遂上接殷周之變,下接新文化、第四教,結合儒法以臻現代性。易言之,理學為儒教歧出(改教),樸學為理學歧出,新文化為樸學歧出,新中國為新文化歧出。(案:朱熹之比加爾文、儒商精神與新教倫理之相似,吾前已講。此一脈,正是「儒家新教」。)又,「漢儒—庸衆」是一脈,至三教合一,不唯名,非現代,成為民間信仰,可稱「儒家舊教」——雖曰「舊」,卻不是墨守原教旨,而是漢唐以來文化垂統之發展。綜上,應按派別之新舊,論今日之社會思想之新舊。(案:此種劃分僅是理論的。選民體面人必雙標,其亦新亦舊,現代而兼流俗,固不罕見。)
一、誰底選民?誰底棄民?此之選民,彼之棄民也;此之棄民,彼之選民乎?余,棄民也。
一、對Dienké之認識問題。Liliot Hésubi nan Salr soa munoiut, liliot Salr
q'at Hésubi mapunamen.
前半,Hésubi與Salr分講,又Dienké即是Salr,可知Hésubi不是Dienké。後半,Salr q'at
Hésubi即Dienké q'at Hésubi,又a兼言「是」與「在」,則at
Hésubi適猶經言「爲萬有於萬有之中」。故依Dienké舊解,謂Dienké已然at
Hésubi,卻尚待Salr以munoiut,則是Salr之非Hésubi者,已潛在有離Hésubi之意思;今悟Dienké之尚未at
Hésubi,又Dienké是Salr,則係Dienké新解也。(案:前曾言Dienké與Hésubi離合,而Hésubi亦分新舊,以其munoiut為轉捩點。夫munoiu,語源muno+iu,字面猶頓悟云。)
【知識之成立】(節選自朱熹《大學章句》)
致知在格物。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謹案:此即「理想心而知識心」。惟朱熹是歧出,依牟宗三理解。)
前一篇:25.02.09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5.02.21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