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06筆記——勝爲士
(2025-01-07 21:41:07)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哲学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25年1月6日、星期一
〖記事〗今日,樂。
〖讀書〗讀完《列子》。
〖隨感〗
一、吾明確肯定後儒。微後儒,必亦無先儒地位。然則,後儒者,自涵蓋儒道、儒法等之綜合。彼外儒內法,尚稱為儒家社會,若外儒內耶,安知其不可也?
一、列子論力、命,復比較德與命,此足見漢語「德」字亦關乎能力,一如拉丁文virtue之兼言德能。又,人之努力,只擴大贏面,不能必其功成者,殆列子所謂「佹佹」歟?「俏成」也,「俏敗」也,俱非真成真敗。成敗在主。(按:列子書或僞託,惟直白言命,深揭人力之有限,適證「原罪」矣,故彼之宗教意味濃。)
一、列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名,殆出自緯書。「太易者,未見氣也」,「氣」者「炁」(自然)也,「未見氣」殆泛指上主(他然)之未創造炁肉之階段。「太初者,氣之始也」,殆指至此階段始乃創造炁肉。「太始者,形之始也」,此「形」殆指形名之形,宜解作「實(寔)」(天然)義,即受造之後,接受上主光照,由虛而寔者。故前此階段應屬「無極」,此一階段則是「無極而太極」,上主乃是「有極」(存在、極則)。「太素者,質之始也」,殆指物質,則前此所言俱非物質(神靈)。以上,仍就儲能(理形)言之;若效實(現象),則在「太極生兩儀」之階段。「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此「渾」對「離」言,殆仍就渾一處講。「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此言無形無限者,殆指儲能(性海)。「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由無形之易,變為有形之一,殆指由儲能而效實也。效實九變(時間的),儲能則不變(永恆的),是「易」與「一」離也。(然則「太易」者,得名於對儲能階段之窮極乎?進而「三易」者,「不易」是永恆,「變易」是時間,「簡易」是道,則「易」字是通上下藏顯而言。又,「一」始「九」終,復變為一,言炁變之輪迴。)「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氣者爲人」,殆言人之與天地為叄,其貴如此;此三者又俱從炁肉講。「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殆言效實階段之炁變。
一、「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全者其唯上主乎?「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言非上主則不能責之以全;天地人物既不全,宜各得其所、各盡其用。「皆無爲之職也」,殆指「道」之安排,各具性、命,亦即是上主所安排。
一、所謂「種有幾」及「機」者,若依「機緣」解,則言某者視其所遇而變化,遂可由緣起之說而會通空玄二門;若依「天機」解,則指儲能之性海,其出入是指體用顯藏。
一、「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此處「歸」字似就炁言,特無形是「鬼」。惟人之「真」,乃上主之寫真耳。故其人死時,生氣歸天,灰土歸地,而人鬼之靈魂,詎如彼二者亦歸入天地之道體歟?夫歸真者,係靈魂之受審判。
一、「吾誠之無二心,故不遠而來。及來,以子黨之言皆實也,唯恐誠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體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云,以及「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者,此「誠」即是「信」,「至信」即是「至誠」,「誠之」即是「信之」;此「心一」就人之能信言,而不問所信。
一、「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云,又「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者,此「故」殆指條件之下限,此「性」殆指生涯之積澱,此「命」殆即上主之安排。
一、「用志不分,乃疑於神」,言無雜念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異。且必有感也,搖而本身,又無謂也」,言勿用念也。(案:念非意、志。)
一、「大白若辱(黑),盛德若不足」,言人固有限也。
一、「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言謙卑不自義也。
一、「聖人以智籠羣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衆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言以道而非以詐也。
一、「孔墨是已」,是歸結語,是真相語。
一、智慧是男,知識是女,非理是蛇。所謂趣味者,豈在知識之獨走,抑或從於非理乎?趣味在智慧之玩轉知識,俾三者各得其所也。
【關於羅得】(節選自《文理本》)
亞伯蘭挈妻與羅得,及凡所有,出埃及而南往。富有金銀牲畜。自南而行,歷程至伯特利,昔張幕之所,在伯特利與艾之間,卽前築壇之處,於彼籲耶和華名。偕行之羅得,亦有牛羊、帷幕,二人之業浩繁,其地莫能容,弗獲同處。時,迦南與比利洗二族,猶居斯土,亞伯蘭之牧者,與羅得之牧者爭。亞伯蘭謂羅得曰:「爾我乃骨肉之親,不可相爭,爾牧我牧,何競之有?地非具在爾前乎?爾其與我區別。爾左則我右,爾右則我左。」時,所多瑪、蛾摩拉未爲耶和華所滅,自約但平原,至於瑣珥,土皆潤澤,如耶和華囿,與埃及地等。羅得舉目觀之,遂擇約但平原而東徙;二人相別:亞伯蘭居迦南地;羅得寓平原之邑,遷徙其幕,至所多瑪。所多瑪人作惡,重獲罪於耶和華。
……
四王奪所多瑪、蛾摩拉之輜重、糧食而去。亞伯蘭姪羅得居所多瑪,人與物皆被虜。有逃遁者,以告希伯來人亞伯蘭,時,亞伯蘭居近亞摩利人幔利之橡。幔利乃以實各亞乃之兄弟,此三人曾與亞伯蘭結盟。亞伯蘭聞姪被虜,遂率習練之丁壯,素育於家者,三百一十八人,追敵至但;乘夜分隊進攻,追至大馬色北之何把,奪回所虜之物,曁姪羅得與其所有,爰及人民、婦女。
……
日暮,二天使至所多瑪,時,羅得坐於邑門,見之,遂起迎迓,伏地而拜,曰:「吾主請返,以臨僕舍,濯足而宿;夙興以行。」曰:「否,我將竟夕於衢。」羅得亟促之,乃旋踵,入其室。遂爲之設筵,炊無酵餅;天使食之。未及寢,所多瑪邑人少長咸集,環其室。呼羅得曰:「昏暮就汝之人何在?可出之,遂吾所欲。」羅得出,閉門而就之,曰:「請我兄弟勿作斯惡!我有二女,尚未適人,容我出之,任爾所爲;惟此二人,旣臨我舍,請毋擾之。」衆曰:「退!」又曰:「斯人旅於斯土,乃欲爲士師!今將害爾,較彼尤甚。」遂迫羅得,徑前欲破其門。天使手援羅得入,而閉其門;使衆於門外,少長目眯,索門致倦。二人謂羅得曰:「於此,爾尚有所屬乎?或子,或女,或壻,及邑中屬爾者,俱攜之出,我將滅此一方;因其罪惡甚大,聲聞於耶和華,故遣我滅之。」羅得出,告聘其女之壻曰:「爾起,出此,耶和華將滅是邑!」其壻聞之,以爲戲言。
及旦,天使促羅得曰:「起!挈若妻曁在此二女,恐因斯邑之罪共罹滅亡。」羅得遲延;二人執其手,與妻及女,咸引之出,置於邑外,蓋耶和華矜之也。旣出,謂之曰:「爾其遁逃,以全生命,毋返顧,毋止平原;宜避於山,免爾滅亡。」羅得曰:「主歟!勿爾!僕蒙爾恩,大施仁慈,以全我生;今我不能避於山,恐遭災禍而殞。前有一邑,旣小且近;容我遁彼,以全我生;此非蕞爾之區乎?曰:「斯事我亦允爾,所言之邑,我不翦滅。汝其速遁於彼,蓋爾未至,吾不能有所爲。」故其邑名曰瑣珥。羅得入瑣珥時,日已出;耶和華自天雨火硫於所多瑪、蛾摩拉,於是城邑、平壤、居民及土所產無不毀滅。羅得妻隨行返顧,變爲鹽柱。
亞伯拉罕夙興,至昔立於耶和華前之處,瞻望所多瑪、蛾摩拉,與平原全境,見其烟燄上騰,如出於爐。當上帝殄滅平原諸邑,傾覆羅得所居之邑時,眷念亞伯拉罕,拯羅得出於災。
羅得懼居瑣珥,挈二女去彼,而入於山;同處巖穴。長女謂季女曰:「吾父已老,斯土又無人與我爲偶,以循人道。莫若使父飲酒,而與偕寢:以存其後。」是夜,飲父以酒;長女與之寢;女之臥起,父不及知。翌日,長女謂季女曰:「我昨與父偕寢,今夕仍飲以酒,爾可偕寢,以存其後。」是夜,亦飲父以酒,季女偕寢;女之臥起,父亦不知。如是,羅得二女由父懷姙。長女生子,命名摩押,爲摩押族之祖;季女亦生子,命名便亞米,爲亞捫族之祖。
……
法利賽人問上帝國何時臨格;耶穌曰:「上帝國之臨格,不顯;人亦不云:在此、在彼。蓋上帝國在爾中也。」又語門徒曰:「時將至,爾欲見人子之一日,而不得見。人將告爾:在此、在彼。勿往,勿從,蓋如電之在天閃於此,光於彼;人子於其日亦如是。但必先受諸苦,爲斯世所棄。人子之時,如挪亞之時:人食飲嫁娶,迨挪亞入方舟之日,洪水至而滅衆。又如羅得之時:人食飲貿易,樹藝建造,迨羅得出所多瑪之日,自天雨火與硫而滅衆。人子顯著之日亦如是。
是日也,乘屋者,其具在室,勿下取之;在田者,亦勿歸。當憶羅得之妻!凡欲救其生者,必喪之;喪其生者,必存之。我語汝,是夜二人同榻,取一遺一;二婦同磨,取一遺一。」衆問曰:「主歟,何處有此?」曰:「屍之所在,鷙鳥集焉。」
……
夫上帝旣不惜干罪之天使,投之暗府,付之幽坎,守以待鞫;又不惜上古之世,降洪水於不虔者,惟存宣義之挪亞八人;又灰燼所多瑪、蛾摩拉二邑,以傾陷定其罪,以爲後之不虔者鑒,惟拯義者羅得——卽以惡人之淫行爲殷憂者,蓋此義者居其中,且見且聞,以其不法之行,日傷公義之心——主知拯虔者於試中,而留不義者於刑下,以待鞫日,彼狥形軀,縱汚慾,輕視執政者爲尤甚。
【玄理下之倫理秩序】(節選自《莊子·天道》)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无為為常。无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无為也。上无為也,下亦无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无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絡)天地,不自慮也;辯雖彫(周)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无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羣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前一篇:24.12.31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5.01.17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