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5.21筆記——勝爲士
(2024-05-22 08:10:53)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杂谈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4年5月21日、星期二
〖記事〗今日,樂。又,整理《中國文法要略》要點之可用於歐化方案者。又,換字法補充:「諸」為數標記,形容詞換用「各」字;方位詞「裏」「中」,換用「內」「間」;介詞「以」表時空界限,換用「迆」字,即「往」義。又,文言與白話合一,即形成「文話」,而口語成分過多之通俗文言亦算作一種語體。又,口語與筆語分工,在同一篇中,可以口語用在對話中,筆語用在敘述中。如「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按本方案,「吾」是口語,「余」是筆語。書信亦可看作對話,亦多半文半白。又,名詞尾「子」字底小義已狠不明顯,且北京話用「兒」多於「子」,故可改造。又,意義具體之詞合成複合詞,意義變抽象,故不再按字面理解。又,詞尾「~員」靈活,可供製造新詞。又,有助詞,結合淂緊,如「水紅綢子」;無助詞,結合淂鬆,如「渺茫(的)歌聲」。還可對比,「小的紅花」vs「紅的小花」。不用「的」時,形容詞性明顯,如「廣東朋友」≈「廣東的朋友」。另外,「底」比「屬…者」緊密,是可讓渡底;「∅」又比「底」緊密,是不可讓渡底。但漢語底不可讓渡,須是互相依存之關係,如「我父親」中,「父」與「子」是互相依存底。非不可讓渡者,不宜省略「底」,如「我(底)手」。綜之,形容詞在合成詞去綴時,表修飾大多去「的」,如「廣東(的)朋友」→「廣東朋友」;表領屬大多留「底」,或換用「亇」與「之」字(與名物化同字),如「廣東(底)朋友」→「廣東(亇/之)朋友」。又,形容詞及動詞底名詞化,還用「其/之+A/V」,白話用「底+A/V」。又,狀語標記,白話用「地」,文言用「而」,但總出現在疊字式或「~然」尾詞後,本方案則取消此限制。又,表可能之詞綴「可~」為筆語,「~得」為口語。又,比況短語「若…者」為筆語,「像…似的」為口語。又,強調句「…者也」為筆語,「是…底」為口語。判斷式謂語,更有勁,如「此僕當濟公於難」→「此僕當濟公於難(者也)」=「此僕(是)當濟公於難(底)」。又,歐化後,允許代詞前有定語,如「渠熱心」→「熱心的渠」、「這個乾淨」→「乾淨的這個」。又,「之」引出後置定語,看似是分母分子關係,實則只舉一事,並不分述。如:「不能叫人相信底道理」=「不可信之理」=「理之不可信者」。又,一般上,「者」字不能置於名詞咊代詞後表領屬。又,「是」字可以作形式主語,猶it,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it's
知 tha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與此類似,「之」可作形式賓語,亦猶it,如「巧言令色,左丘明恥之」=「左丘明恥之,巧言令色」=「左丘明恥
it
巧言令色」。又,「它」字在「睡(它)一覺」可以空無所指,類似「之」在「填然鼓(之)」,故可作為引詞「斯/是/其/之」底口語。又,「所以」用為非關係詞,換用「以之」,如「江湖,(所以)濟舟」=「江湖,(以之)濟舟」。又,在定語上加「其」字,可參考:「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堙沒不足道(者)」=「疾病而死、死而堙沒不足道(之)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出人也遠矣(之)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幽遠之小民,(其)足跡未嘗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足跡未嘗至城邑(之)幽遠之小民,苟有不得其所……」。以上「其」字可相當英文who、whose,儘管這種分析不符合傳統漢語底心理,但可被歐化中文運用。而且,用「其」引出之定語後,不必再加邊界詞「者」。又,「所」字短語後,亦多數可以省去「者」字,即「所…」=「所…者」。類似者,還有「莫…」=「無…者」、「或…」=「有…者」等。又,後世文言有用「彼」字充第三人稱代詞者,語氣亦不重,但作賓語不及「之」字多用。本方案則規定,「彼」可以作賓語,如「欲立(之)」=「欲立(彼)」;但表領屬須加「之」字,與指示代詞「彼」區別,如「彼之詩」(渠底詩)≠「彼詩」(那詩)。又,專名已狠確定,則所加指示代詞具裝飾性,如「(那)張三急勒」。文言「夫」作指示用,比「彼」字輕,與白話裝飾性底「那」相近,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此即本方案定冠詞底來源。又,文言有必要時纔加方位詞,一般只用普通處所即可,如「於(心)(中)」→「於(心)」。又,文言回指前文處所,可以用「其地」,如「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又,弱化的動詞作介詞,大都加「着」,如「(挨着)炕邊坐」「(當着)這班人做動作」「(順着)棚子搜」等,可以類比分詞介詞。又,「過」字可以作介詞,如「渡(過)河」。又,「來着」「去着」可以簡寫為「來」「去」,與動詞不同,如「去看看(去)」「來打劫(來)」。又,秦漢後,「弗」與「不」幾乎無別勒,如「(弗)平」=「(不)平」。又,「未」相當於英文not
yet,「未嘗」相當於英文never。又,「而」相當於英文and及but。「則」相當於英文then。又,「焉」字作「於是」講,與英文存在句there相近,如「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又,文言感嘆語氣詞中「哉」是最常見的。又,叫人名字,除用「也」字也用「乎」字,如「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又,「時」亦用於條件句,可類比英文when兼有if義。又,按古文家家法,發議論前須用「嗚呼」「嗟乎」開端。又,用語氣詞「喲」表遊戲的口吻,開玩笑,輕鬆而不鄭重,如「不是我(喲)」。
【約法三章】(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纪》)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前一篇:24.05.13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4.05.25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