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02.26筆記——勝爲士

(2024-02-27 10:32:05)
标签:

灵修

人生

思考

杂谈

哲学

分类: 读书笔记
24年2月26日、星期一
〖記事〗今日,愛常存,良心安,感謝主。
〖讀書〗複習《西方哲學史》,胡塞爾、薩特部分。現象學,試圖如其所顯現底那樣描述事件與行動之哲學流派,批評只把自然科學所描述底東西視為真實之傾向,駁斥鉛筆只不過是原子底集合之觀點,反對以科學主義的哲學為基礎之單向度的標準化,反對只認爲自然科學底概念纔能如其實際所是把握事物之觀點。(現象學。)又,現象學描述中,佔中心者不是語言,而是現象。對認爲只有自然科學概念纔有效之絕對主義觀點批判,但不反對自然科學。(現象。)又,生活世界(Lebenswelt),我們生活於其中之世界,連同其日常物件與思想(現象、行動者及語言表達),如其對使用者所顯現底那樣。與語言底使用者一樣,使用中之語言亦構成生活世界底一部分。生活世界,具有認識論上之優先性,是使科學生活成爲可能之認識論底前提條件,作為科學底意義構成底基礎。(生活世界。)又,現象學底任務,要發現在生活世界中使人類底行動(包括科學活動)成爲可能之條件,要發現人類活動與合理性底構成意義之條件,要找到使得生活世界成爲其所是之基本條件。(發現條件。)又,生活世界是實踐的,包含目墑性的任務與由規範調節之行動。認識論問題根據行動來討論。我們所具有之關於我們所作所爲之洞見,是根本的,不能化約為簡單的感覺印象。現象學底出發點,是對日常任務之認識論考察。作為行動之人,能直接通達這些活動;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存在絕對的二分。現象在給定情境下如其所是展現自己;行動者底意識,在行動底時間間隔中,爲行動者擔保了一種連續性與同一性。(行動者之意識。)又,現象學與社會研究底理解性進路有密切關係,而不同於說明性進路。(理解的而非說明的。)又,要發現構成意義之因素,要在任何時候意識到我們處在何種邏輯層次。(理次?)又,薩特認爲,自己具有一種構成性的意義。自由具有作為行動底必然條件之邏輯地位,既定情形之外尚有可替代之情形,對既定情形底可能之意向性的否定,意味着自由是行動底條件。自由構成了行動,因爲自由,行動纔可能。(自由。)又,人是可能喪失自由底,如若不將情境看作能夠並應當改變底,如若不將自己看作能夠並應該實施這種改變之行動者,即把自己看作一種物,沒有行動能力,自由沒有實現,只是潛在存在。(喪失自由。)又,薩特與馬克思主義之關係:從個體活動開始,辯證展開,達到關於社會—歷史之總體性的結論。羣體底形成代表中介因素,羣體表達獲得共同目標之某種自發的共同行動,特定的個體構成了沒有交往與共同體之羣集底一部分,爲避免異化處境,須在羣體中激發自己,超越個體行動底綜合導致意外結果之情境,避免行動底總和事與願違。(羣體中激發自己。)又,存在主義,不是嚴格意義之哲學流派,但有某種家族相似,其思維方式,可追溯到克爾愷郭爾、帕斯卡爾、奧古斯丁、蘇格拉氐。對人底存在做內在化思考,把人當作有限的、有死的個體,常是充滿悲劇性與充滿悖論底,處在未完成之人生中,其中自我意識是根本的、不可動搖的。生存哲學底基本特徵,我們都必須對我們的生活進行反思,帶着更為深刻的意識而獲得再生。生活全無動機,與理性截然相反,是一條空無但強勁、欲罷不能之設定。這設定不需要從別處獲得合法地位,對佗之否定亦完全在佗的法則或怪想底掌握中。(存在主義、生存哲學)又,薩特認爲,存在先於本質,不存在客觀的規範或規定告訴我們該對生命做些什麼。我們正像突然身處舞臺之演員,須親自做決定,成爲某東西。我們存在着,必須爲自己做決定,把我們界定為我們將要成爲之人,故本質(定義)後於存在(我們已經活着這個事實)。(存在先於本質、生活先於意義。)又,選擇是重要的,不是根據標準去選擇,而是選擇標準,選擇作為一個人之我們自己。這樣對基本立場之選擇,是不能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辯護底,選擇是武斷的。(選擇標準、非理性。)又,我們作為個體,亦代表每個人進行選擇。個體與共同體之關係。認同問題:我到底是誰?原則上我們是自由的,要編造答案。認同問題繼承自黑格爾,兩主體相遇,爲承認而戰,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對方。社會地位是社會界定底相互理解,是可以改變底。對自己底生活,對回答我們是誰,不承擔生存論責任底,僞稱社會認同是自然產物、一成不變底,是壞信仰、是自欺。(認同、責任。)又,我們以何種方式重新界定社會關係,影響到政治行動,賦予其合法性質。
〖隨感〗
一、生活是固有的,在焉寔焉;生活復是有門檻底,不是有所努力便能做到改變。諺有之,「『生』容易,『活』不容易」,可見「生」與「活」是兩事。固有之生存,當就此處「生」說(先於意義);「活」雖不樂,卻不能否定此「生」(反對自殺)。此即余前所說,區分「生存」與「生活」二者,邊緣人纔有生存問題,俟對固有之生命有離覺而轉出,成一「重生之生命」,乃進入「生存之生活」階段。(說「固有之生活」時,已是轉出後。)復次,生活成問題者(如貧弱者),有道德上之優勢(受同情);生存成問題者(次人),反無道德上之優勢(受逼迫),此未必不引出爭取認同之問題,蓋畢竟原子人無回頭路可走。復次,次人所處地位,是非道德的,亦非政治的。一切不是我底,似唯有肉體慾望是我底,但如此化簡生活,不亦非人乎?但雖非「人」(社會的),卻畢竟是「人」(生物的),即有共同點矣。該「同」處(常人皆然),亦是固有,不待理據之證明。進而,可區分人有「先天」者,有「後天」者。
一、「信仰」「理性」「傳統」,是三件事。理性高於傳統是進步,是左,是撒都該;傳統高於理性是保守,是右,是法利賽。信仰非理性,亦非傳統,經不言乎,「勿爲人之理學(哲學)、虛誣(欺騙)所虜,卽依人之遺傳(傳統)、世之小學(異教)」云。信仰,不是擠進傳統。
一、以人為物,雖科技發達不同,其性質何異也?以雜家眼光異時的而看待現代性與儒法。
一、「愛己」非利己。利己是市場經濟,是道家;愛己是單個人底生活辦法,是由「次人」(認重壓)而做「常人」(認輕省)。進而,愛人如愛己,從此處遂開出新的道德生活(羣理的)。愛己,是「真」;愛人如己,是「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