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15筆記——勝爲士
(2024-02-16 12:05:32)
标签:
灵修人生思考杂谈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24年2月15日、星期四
〖記事〗今日,愛常存。又,開車到順義。
〖隨感〗
一、有人慕強,便有人逞強。逞強底,遇到真強,便暴露勒;慕強底,則只是換個新的對象而已。
一、儒家講仁義,以維持等級為目墑,故破棄等級之新的仁義,非儒家所取也。同理焉,對於傳統之繼承發展,以功利之生存延續為目墑,其發展便不能是作死底、無後底。
一、儒者,嬬也,女性即人性,故國女比國男更接近禮俗,天生的也。
一、人無完人,凡欲維持善之評價者,無不落得常言之「僞君子」。俟其對善之堅持根本放棄,遂無所顧忌,不擇手段,猶好人學壞,成為「僞君子而真小人」,即破罐破摔之態度。反之,爲世所棄、自承己罪者乃不然,猶壞人學好,成為「真小人而僞君子」,即浪子回頭之態度,與前者方向相反,同塗殊歸。試思同懸之右盜,人子不來,則渠得不上十架乎?人子既來,則渠得免上十架乎?皆否也,以其為罪惡,固為世所棄也。然則,人子來,渠靈魂入天國矣。選民遭棄,棄民獲選。(案:本條之「僞君子」「真小人」就事實說。)
一、理性派立足「性理—名理」,故依自而期必;儒家反倒是「情理—生理」,故能依他而不期必,遂得結合至道家經驗派。其一反思(名理的),其一反對反思(與實用的「反己」不同,須區分)。復次,余舊日說不靠神云,殆余之理性底色所致。夫歸因自己之依自(關注自己),可改也,是為態度上捨己(不關注自己)。努力能擴大贏面(概率的),卻不能決定成敗(命定的)。若以成敗論自己,便是苛責自己。非我所能控制,則我不受良心逼迫。努力多少,只能正面激勵,不能反設指標。
前一篇:24.02.14筆記——勝爲士
后一篇:24.02.16筆記——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