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16笔记——勝爲士
(2022-04-16 23:20:56)
标签:
人生思想信仰真理中文 |
分类: 读书笔记 |
四月十六日、来复六
〖记事〗今日,烦。
〖读书〗读《论信望爱》。
〖探究〗
一、改「在中文里,应严格按语素区分动词与介词」为:英文用介词处,每对译为中文介词,而现代汉语介词多由古汉语动词虚化而来。故提倡在中文里,严格按语素区分动词与介词。
一、要之,规定新的介词中不再出现「了」「着」「过」等字,而是一律改缀「于」。
一、改「凭以」为「凭于」,改「透以」为「透于」,改「比以」为「比于」,改「经由」为「经于」,改「借由」为「借于」。
一、由动词「根据」,订介词为「据于/据」。类之,「依照」「遵照」「按照」订为「照于/照」,「本着」订为「本于/本」,「为了」订为「为于/为」。
一、表施事,补入书面语「教」=叫、「令」=让。表关涉,补入书面语「共」=跟、「畀」=给。
一、现有的表时间、地点之「在/于…方位词」结构,可化为「~于」式前置词,亦可化为「~上」式后置词,如:「内于」或「~内」in,「在于/当于」at,「上于」或「~上/上面/上位/上方」on/over/above,「下于」或「~下/下面/下位/下方」under/below,「近于」或「~近/左近/近方」near,「旁于」或「~旁/旁位/旁侧」by/beside,「邻于」或「~邻/邻位/邻侧」next
to,「渡于」across,「透于」through,「晚于」past,「前于」或「~前/前面/前位/前方」in front
of,「先于」或「~先」before,「后于」或「~后/后面/后位/后方」behind,「介于/间于」或「~间」between,「间于」或「~间」among,「周于」或「~周/周围」round/around,「沿于」along,「向于」to/toward/towards,「升于」onto,「入于」into,「出于」out
of,「对于」opposite,「背于/倚于」against,「起于」up,「降于」down,「距于」off,「间于」或「~间/期间」during,「达于」for,「后于/嗣于」或「~后」after,「克于」by,「止于」until。方位语素前,还可酌情添入「之」「以」等字,不赘。
一、前置词,可由动词虚化而来,如「于、对于、关于、至于、基于」等。而后置词,可由名词虚化而来,如「~上、~方面、~部分、~前提下、~基础上」等。
【新介词系统】此处「介词」指名词前后之语义角色标志词
1、旧前置词,如:把~、用~、在~、从~;
2、旧后置词,如:~中、~上、~下、~般;
3、新前置词,由「动词/方位词+于」构成;
4、新后置词,由「名词(+旧后置词)」构成;
5、框式结构,如:就…而言、对…来说。
〖随感〗
一、生活维度上有争战。
一、在退守的命境,吾人因死而认识真。
一、不宜用「去取」之态度看待中国文化,而宜用「预表」之态度。亦即,不但传统可不必取,语言文字亦可不必取,只是在个别洞见上近似即可。或不宜用「预表」一词,而近似吾「洞见关联」之说,即以此事「隐喻」彼事,谓此与彼表面(尤其字面)上原无关联,但其深处的寓意则有关。若其寓意为真,则必在于真理统类,案此时「洞见关联」即寓意上之相关联也。较之,中国文化则用「推扩」,以类比为手段,即此事与彼事原有所关联,或者相近,遂将该原则扩展至更大的领域,以排布其内容。例如由亲亲之仁而泛爱,是泛爱始于亲亲之仁,故泛爱而不废亲亲之仁,此属推扩;若亲亲与泛爱原无关联,只借亲亲说明爱有差等之寓意,此意乃泛爱特征,则泛爱不必存亲亲于内矣,此属隐喻。试对比: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惠子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又可对比:犹太人底献祭,预表耶稣献祭,此二者本质上不同,但前者隐喻后者,故既有耶稣献祭,则不必存犹太献祭;儒家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以亲亲为基础,以其爱有差等之特征类比推扩至仁民、爱物之新领域,故虽应用范围扩大,而最初亲亲之基础仍不废,故若不存亲亲,则无仁民与爱物矣。此差异不仅在中西思想为然,而在其历史脉络亦无不然,故所论形式或类似「历史的辩证法」,然就于精神衡之,中国文化先事之限定必多,而关联于隐喻者必少。是以余说不可用「去取」之态度,而改用「预表」之态度,即欲变换为新精神。此中西互动之又一要义也。(此说与洞见保守论参看)
前一篇:22.04.15笔记——勝爲士
后一篇:22.04.17笔记——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