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15笔记——勝爲士
(2022-03-15 23:49:53)
标签:
信仰哲学政治现实生活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三月十五日、来复二
〖记事〗今日,困。
〖读书〗复习《现实感》。自由是悲剧的,终结历史是逃避责任。又,多元主义。(多元。)又,吾人并非只考虑事实或价值,而是不时变换焦点和重点。(极注意!变换。)又,关于价值选择问题,人能疑问,是自然权利,是事实。(已然能力。)又,有现实感,即能以个人的方式描绘特别的时刻,能将感觉传达他人。(就历史说。)又,好政府由拥有现实感之人管理。(极注意!余曾说管理政府者,不应有宗教信仰,可解释为政治上现实与信仰上良善之二选一。)又,俄国思想对西方重要,俄国将西方概念去芜存菁,用于实践,并还给西方。(俄国。)又,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是为走路,而没有星光下航行之办法是适应昏暗。(极注意!)又,实践智慧总被当成随意的、前科学的。(非理必之学。)又,人类底可塑性比想象的大得多。(人可塑。)又,很多习俗、信仰被认为是当然的,科学则只能领会总体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当然如何,是势必问题。)又,体系越全面,逻辑越令人满意,描述具体行为过程时就越无用。实体数量大,则描述与预测精确;实例数量少,则误差与偏离幅度大。(极注意!非理论的。)又,理解,不是关于事实之知识。了解某人,认为某事不可能是他干的,取决于对其生活方式、头脑或心灵之了解,又增加了对其理解。(理解。重要!)又,心理学家纯粹在积累起来之科学数据以及由它们所支持之假说之基础上工作,与描述预测具体的人每时每天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笼统,应用时并不准确。(心理学笼统,不能具体预测。)又,人之思想与情感习惯,看待和谈论经验,及对经验之反应方式,敏锐感觉到它们,则会有更多的理解与洞察。(极注意!多看人底思想、习惯与反应。)又,日常经验太密不可分,整合了大量素材,无法逐一点清,语言无法描述,无法测量。小说家、剧作家更有理解力,对历史之描述不仅为事实,且以丰富细节揭示生活方式与社会,以理解人为何如此做,民族为何如此,不需要详细解释,因为官能调动起来了,读到的才是历史,不是机械的方程式。(细节调动官能,不是方程解释。)又,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现成的最后证明可用,要用平常生活的方法。没有科学标准,也会区分智愚。(生活的方法,一看便知。)又,对事实之简单复述非历史,加以科学检验之假说亦非历史,须有时具体、有时模糊,是连续不断的、丰富的实际生活。(模糊的、生活的。)又,一切理论都高度抽象,以此理论为基础之行动,亦倾向于注意适于抽象之层面。但区分是人为的,理论是为了有限的目的,抽象方式是无穷的,各种关系层次不可能一网打尽。没有预料到的隐秘层次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熟悉的层次。大部分人是比较实际的,不相信知识分子和教条主义。(极注意!理论有限,注意隐秘面、具体面、实际关系。)又,有些人可能天生保守,不喜变化,坚持常识,或者愚蠢,但未必平庸、狭隘、迷信,很多人对自己底行动有着信念,可归因于历史记忆,态度背后是一种感觉,即治国之术,如何统治和改变社会,不同于科学知识。政治家底智慧、政治手段,即理解力,判断什么合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极注意!人各有关于治国之信念,非与我不同便错或愚。)又,成功一部分归功运气,一部分取决于洞察力,对细微因素近乎本能的整合。时机感、对人需要与接受之敏感、政治与历史上之天赋等,即管理自身生活或使手段符合目标之能力,与纯粹的事实知识不同。(洞察力,什么手段更能实现目标?)又,修订某人文本,会对其风格有体会,此无法由人工脑完成,即是灵感。(余整理严译亦有此感觉,盖浸润所致。)又,18世纪理性主义者,以为社会与个人生活现象可按牛顿体系加科学法则演绎出来。但忽视了具体情况更复杂。或以为科学可解决一切痛苦,或以为要靠天启、传统等,但现实感是无可取代的。(理必、势必、臆必。科学即理必,宗教即臆必,现实即势必。)又,黑格尔也只是希望快刀斩乱麻解决问题,仍然是实证主义,试图等同于自然科学。着迷于大体系之人,悍然不顾实实在在的现实证据,所以拿破仑与俾斯麦抱怨。(拿破仑之抱怨卢梭处,余尝注意。)又,实现计划之根据,为人底意志与人底组织强大足以实现目标,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有更强的力量击败人底意志与组织。某些因素不透明,吾人无法准确判断结构有多大弹性。人是自由的、有力的、无知的。(极注意!人底特点。)又,现实中来不及停下来计算,危机之中,有用的知识必须激发半本能的本领。抓住构成具体情况各特性底独特组合,只对这一情况,不是别的,理解特定运动、特定人物、独特事态、独特气氛,以及政治、经济、个人等综合性质。这种能力不能教会。(极注意!整合能力。)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资料视为统一模式底要素,彼此牵连,实用地看待,直接的、感官的接触,对生活本质直观的敏感,发达的辨别力,一针见血,敏锐于哪些事合适、有渊源、有因果,知道打交道各种情况底大致结果,质量上之感觉、具体的感觉,直观、天生的睿智、想象性理解、洞见、有眼光、直觉。实践智慧,或曰实用理性,是综合的,如驯兽员对动物、父母对孩子、指挥对乐队等。(极注意!似李泽厚说。)又,不停去整合,为了生存,在广大领域里做。(三必学统。致广大,而尽精微!)又,并非一切能在实践中由科学把握,建立科学院,不去向科学家问统治之术。自然科学家在政治上表现幼稚,因为不自觉、有误导性地把在形式和推演的科学或实验中行得通之东西,混同于人类生活组织中行之有效的东西。理论总行不通。(极注意!理必之学不能代替势必之学,且用处完全不同,如政治。)更深层半本能的知识,复杂联系的知识,是良好政治判断不可或缺的。(政治判断。)生活的也是政治的艺术,都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技巧,是自己的成败标准。反抗领域里行之有效的东西,会失败,而出色的判断就是利用其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分子参政,则总有以简单、整齐的方式看生活之强烈愿望。(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领域底特色。)又,理想即便是空想,可以冲开传统,改变价值观。但伪科学、形上的证明,则是虚假宣传,百害无一利。(不能理必地看生活!)又,在不能机械精确的地方,鼓吹机械精确,都是盲目的,会误入歧途。具有出色判断之人,比别人更有运气。(极注意!运气可以争取!)又,不完美,意味着未到达某理念。柏拉图之后,「一」是好的,「多」是不好的;真理是「一」,谬误是「多」。又,很多答案不会兼容,不同民族天性、口味、理念是不同的,用自己的文化发展标准去评判历史时期,是混淆古今。(极注意!特色。)又,人不是白板,而是意向动物,会努力,会渴望,有动机,有欲求。(人是意向动物。)又,知识与幸福不能兼有,知道真相不会变幸福。悲剧发生,在于完美社会概念不自洽。不同观念都真实有效,不同美德可能不能彼此共存,终极价值只能二选一,存在主义即说此。人不可能同时拥有基督徒生活和成功的政治生活,教义不是错的,但你不可能两边都占。无论选什么,都会相应失去东西,文明底平稳存在需要妥协。自由社会可以维持平衡状态,但此状态脆弱,需要守护和调整。(极注意!人是有限的,有得即有失。)又,读《政治哲学》。
〖随感〗
一、儒家视伦理道德为鹄的,是以新儒改革,须令暂忘实践主体与道德主体,以发扬认识主体,俾求真立学统。我名家不然,既深明道德系信仰心所开出之圆善,且与求真之认识主体一脉,不止于求真,复与伦理实践不同,而三必以成学,认识主体底功能又不仅求理必之真,则所阙者要在实践主体及其势必之学。是以吾人工夫反是,基于生活之固为虚实善恶所染污者,以求真与求胜互动,令暂忘道德主体,在势必之学上开学统,而后成就于事理之境(势必),不忘认识主体而提携之(理必),即实用而不废理必,加以信仰倒灌其生活(臆必),则有手段变而目标不变、现实变而价值取向不变、生活层变而超越者不变。此生活上之一致,亦即政治上之一致也,如政治家,亦如君王。于是,乃真立足于无限,得针对有限的世界而过生活。合显事理,故成业统。(超越—价值—目的、生活—事实—手段)
一、「神人互动」与「天人互动」辨析:「神」是立法者,「人」为服从者,前者超越,神宪治人也;「天」是自然,「人」为实践者,两者皆有限,一同变化也。前者言道德实践,似可改称「神民互动」。(换名)
一、同情心之唤醒,恰恰来自现实中之有生活。若只停留在冷冰冰的理论上,则并无同情心存在之土壤,且其所谓同情者亦是冷冰冰的。无有生活,则只有玄思上之道德,而并无实践上之伦理,故其病在以理必代势必,乃忽略事实。此说同情,参看前说怜悯、泛爱处。(生活—同情—怜悯—泛爱)
一、势必之学,全是具体的。没有「人该怎样活」,只有「我要怎样活」;没有「人会怎样反应」,只有「他会怎样反应」。凡生活上、政治上之问题,均如此。除学业之业外,凡属业统之实事,皆不能外于势必之学说,亦即不能外于生活说。(势必—具体)
一、「理」是洞见到其可能性,如洞见有「神理」故能开「魂统」,洞见有「伦理」故能开「爱统」,洞见有「物理」故能开「学统」,洞见有「事理」故能开「业统」。「理」必真实不虚,故曰「真理」,落实为「类」,故合诸「统」曰「统类」。承认势必之学,亦即承认其背后有理,故由势必而行,得不违本源。(真理统类)
前一篇:22.03.14笔记——勝爲士
后一篇:22.03.16笔记——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