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早中期著名的印和竹的雕刻家

(2016-09-25 19:07:57)
标签:

财经

收藏

图片

文化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清代早中期著名的印和竹的雕刻家

清代早中期著名的印和竹的雕刻家











        众所周知,田黄石印和雕刻艺术品,是清代早期的三个皇帝推高的。从那时候至今,田黄石印,价值连城。因此,清代的雕刻家也一举成名。

        清代早中期著名的雕刻家: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嘉定人,活跃于康熙年间。所制印、笔筒从技法上可分为两类:—是继承明代三朱雕镂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浅多层。此类深刻高浮雕笔筒在清代早中期较为多见;二是摹仿龙门石刻的浮雕法,创制出“薄地阳文”,即去地浮雕法,金元钰《竹人录》云:吴之璠“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由于吴之璠深明画理,故能在薄地阳文有限的高度上,表现出画面的远近、层次和透视感。吴之璠另一手法是在笔筒的局部浮雕纹样,其余部位则去地铲除,留下大片空白(妙用中国书画:“留白”特色),也有在空白处刻字题诗落款的,这样就在笔筒上形成一边景物,一边文字的格局。

  周颢(1685年至1773年),字晋瞻,号芷岩,又号雪樵、尧峰山人、芷道人,晚号髯痴,嘉定人,为清雍乾时期的印、竹刻大家。周颢既是竹人又兼画师,上海博物馆就同时收藏有周颢的竹刻与书画。周颢所制笔筒常以山水、竹石为题材,并且以阴刻为主要技法,刀法纯熟,能以一刀表现纹理的宽窄、长短、深浅,极具画意。笔筒画面的布局有两种形式。一是通景,多为山水题材;二是一边景物,一边文字布局。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扬州,刻印、竹于清雍乾年间,潘西凤善以各种技法雕镂印和笔筒,浅刻、深刻及留青皆佳,所制留青笔筒晕褪变化,如墨分五色,精妙绝伦。又如竹根笔筒(广东民间工艺馆藏),以竹根数节琢制,保留竹根的天然外形,盘根错节,虫蛀斑痕,极尽自然之妙。

  邓渭,字德璜,亦作得璜,号云樵山人,嘉定人,活跃于清乾嘉时期。邓渭善在印和竹上镂花卉、人物,更长于刻字,浅刻行楷,书迹秀劲,工整雅致。上述四位为清代早中期最著名的刻制笔筒大师,所制笔筒既有继承明代刻法的作品,又有创新技艺。以他们为代表,清代早中期竹笔筒的风格是:技法上,深刻高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留青、深刻、浅刻等无所不备、无所不能;题材上,山水人物、庭园楼阁、花卉竹石、行楷文字等题材成竹于胸,并能以刀代笔,笔到意至,令后世只能望其项背,为中国笔筒发展史上之高峰。










清代早中期著名的印和竹的雕刻家
    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喜爱寿山石的风气高涨,“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达到“心目既荡,嗜好为移”的境地。康熙年间闽侯(今福州)人高兆撰《观石录》对他在十余位朋友家中见到的140余枚寿山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并将其分为“神品”、“逸品”、“妙品”。从文字上看有“甘黄无瑕者”、“黄如蒸栗”、“如数百年前琥珀”、“血浸甘黄”、“黄柑巽手”,秀色通理者、“新黄如秋葵者”。

 

 

 

 

清代早中期著名的印和竹的雕刻家
        田黄石是重要的篆刻印材,有印文的田黄石章不仅具有石材本身的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在近几年的拍卖中价格火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