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2016-09-26 00:38:28)
标签:

财经

收藏

图片

文化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艾叶绿的纹理在强光照射下,呈通灵或半通灵状。石中有深绿色渗透黄意。黄色中又有绿色贯穿,有的有云雾状纹理,典雅、富贵、美丽,是世上奇珍,美妙绝伦。艾叶绿寿山石,在漫长的时代变动中,崩落到坂田中,这就是绿色的田黄,亦称艾叶绿。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学家、科普作家张庆麟在《比钻石更珍贵的艾叶绿》一文中指出:艾叶绿是闻名遐迩的寿山石中最为稀有和珍贵的品种。艾叶绿石,其色青翠,嫩绿,似初生的艾篙叶子之色故名。其色泽青翠可爱,肌理间分布有青绿色的花纹。在无花纹处,石色呈黄绿色。绿的色泽,透明或半透明.也有部分绿色深绿、黝黯。由于漫长年代及流水的原因,艾叶绿印石的包浆都较厚,有的因而成青色或姜黄色,石质却反而幼细,刻刀过处腻而不滑。有的绿色浓而干,折光视之于石的表皮可看出有一粒粒的细小的闪光颗粒。这是土化了的石英质(摘自蔡国声论)。虽然部分收藏家对于寿山石之评价,笼统地说,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为下。艾叶绿石则有所例外。因为出自石坑的艾叶绿为老坑,年久漫长,干燥褪尽,绿色醇厚.其中有的绿浓质厚,刀感细腻不下水坑佳石。故凡真正的艾叶绿印材多方形,不加钮式和浮雕,它与田黄一样,本就是天公造就的美丽图画,若多加雕琢,反增其累,同时也损其材之重量,有佳石难觅良工之感。艾叶绿,诚为昙花一现之稀有品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石商及收藏家竞相来华争购艾叶绿,一时喊成天价,可与田黄比肩。终因社会存量太少,力所不及。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明代布政史谢在杭《小草集》中首评“艾绿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这说明了明代有艾叶绿石采出。清代石,按山、水、田划分,有二十多个石种。

    艾叶绿与田黄产于同一个地域。清中期以后,艾叶绿绝产,难得一见,致使以讹传讹,捕风捉影。有人甚至将山坑月尾绿和辽宁绿、西安绿、广西绿、广东绿等石材,鱼目混珠,拿来与寿山艾叶绿混在一起谈论。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艾叶绿,是鼎鼎大名寿山石,前后观石录,都将艾叶绿奉为寿山石中的第一,为稀世神品。艾叶绿处如此重要,多年来竟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很多寿山石印石著作,将其他绿石当作艾叶而不被认可。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发现探索”“中国寿山石节目”中,将寿山月尾绿当作传说中的艾叶绿搬上荧屏。在寿山石论坛上看到过很多人将自己手中的普通绿石头说成是“艾叶绿”,也有很多石友十分关注“艾叶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石头,几年来论坛上的帖子,没有一个石头得到认可,也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一些论坛元老甚至说让艾叶绿成为传说吧,不再去探讨。而绿色的田石,绿田黄,也因稀世罕见,而不被人们所认知,以至于有些人将捎带绿色的黄田当作绿田。艾叶绿与绿田,是寿山石中最为罕见神秘的石种,因手中有绿色石头印章的缘故,我对艾叶绿以及绿田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手中实物进行了反复分析比对,以图解开谜团。

说说绿田,绿色的田黄是真实存在的,篆刻大家冯康侯先生篆刻在绿田上的边款拓片云:

    田石诸色皆备,因以色泽而得名,黄白者多黑较少, 红绿蓝均未之见也. 石翁藏有田绿一方, 色深而带黑皮, 制钮名手留皮作黑牡丹, 天然巧合, 质美工精,田石中之极品. 康侯并记於此.

    冯康侯先生十三岁学治印,私淑黄牧甫先生, 后随刘留庵先生习六书及金石篆刻之学. 与王福庵先生同在印铸局工作, 后客居香港,数十年来所刻名石、名印无数(享年九十多岁). 而王石舟先生藏砚田、印石过千方(康侯先生另一边款所刻), 因名其斋馆为"砚巢"、"印堀", 诚大收藏家也. 二位先生见多识广, 所言"绿田" 具有黑皮, 其可信程度相当高,绿田是有的,但因太过稀少,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

 

    清代人毛奇龄(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四诃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在“后观石录”对艾叶绿的描述是很清楚的,他在开篇说道:“寿山在福建福州城北六十里芙蓉峰下。《旧志》云:“山产石如珉。”又云:“五花石坑去寿山十里,宋时故有坑,以采取病民,县官辇巨石塞之。”明崇祯末,有布政谢在杭尝称寿山石甚美,堪饰什器。其品以艾叶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然未之见也。”在这一段话中,“五花石坑”去寿山十里,也就是说相距寿山五公里左右,(清代的一里地大致也是四五百米的样子),此坑不在山上。在后面一段中话中,毛奇龄说:“然后收藏家分别其归藏者,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田坑石第一,在那个对寿山石以色泽命名的年代里,虽是以色泽命名,但田坑石的品质优于水坑石、山坑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五花石田坑”与其后200年中产“田黄"的田坑是否是同一坑呢?发一件明末清初文人程遂篆刻的田黄印章,(此印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程遂(1605—1691)清安徽歙县人,字穆倩,号青溪、垢区、垢道人、江东布衣。诸生。工诗文,精篆刻,擅山水。篆刻取法秦、汉,善用冲刀,醇朴重,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山水善用干笔渴墨,苍茫简远,别具风格。著有《会心吟》等。

    这件田黄印章如果不看岁月痕迹,它就是一方标准意义上的田黄石。另外还有大量明末清初的田黄作品,遗存至今,都足以证明五花石坑所产的黄田石就是今天所说的田黄。也就是说在毛奇龄记载若干寿山美石产于五花石坑时,田黄早已被发现且用于治印,只是那时的田黄同样被以色泽命名,称为“秋葵”“烂柿黄”“蜜炼丹枣”等。最近几十年来,田黄产地同样出产了红田、白田、黄田、黑田等石头,绿田因产出极少,很多人不识不知。五花石坑与今日所说的田黄产地应该是重复与覆盖的关系。弄清了五花石坑,再分析所谓五花石,应该是指五个颜色的田坑石,即黄、白、绿、红、黑。此五种颜色田石中,明清文人评论艾叶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即艾叶绿颜色的绿田列第一位,丹砂色的红田第二,羊脂般的白田第三位,瓜瓤红一样的浅红田排在第四位。黄色排名靠后,黑色以及其他杂色的田石可能因质地普遍差的原因没有提及。

    后观石录这样描述“艾叶绿”:平直横径各寸,而卧螭钮,杨玉璇制钮。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骆幼重日,骤观之,见两螭环首掉足,蜿蜒绿波中。

    上半如碧玉,下半如西洋玻璃瓶。如玉如玻璃般的质地,致密而半通透,绿色通明,当是迎光而视的效果,懂田黄的人在这一张图中就可以发现田坑石所有重要的特征,石皮沁入,筋格,云斑水晕般的纹理以及温润细腻凝结的质地,后观石录这样形容一方白田印章:羊脂一:高二寸半,径二寸,横一寸,白泽钮,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艾叶绿是中国近200年来的一个谜团,不过也有很多印石收藏界的前辈,早已明白这一点,他们在若干年前就知道:传说中的“艾叶绿”,是传说中的“绿田”,它们是一种石头。
田坑艾叶绿是天下第一美石

黑田中偶有质灵、纹细,肌理灰黑而显青绿色调,人或称之为“绿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产。皮无纯黑,而黑中又微带青绿或灰绿色,又称“蛤蟆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