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马兰行纪之四

(2012-04-12 17:18:47)
标签:

转载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这首我大学时代就熟悉的俄国歌曲,在这穷乡僻壤,由几位山里娃和乡村女教师一起演奏出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优美的旋律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阿真写的是散文诗!
原文地址:马兰行纪之四作者:扶桑旸谷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继续前行,来到一处风景特别秀丽的地方,城南庄水库的尾巴弯弯地从山里弯过来。清凌凌的胭脂河畔有几块白色大石头,音乐人阿甲就是在这里拍下邓小岚与马兰琴童的纪录片。这段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

    进村了,小岚大姐招呼停车,原来村口就住着他的学生王金龙、刘爱玲。金龙的父亲迎了出来,说已经通知在城南庄读中学的儿子往回返了。大姐告诉我们,这位父亲也酷爱音乐,儿子金龙跟大姐学手风琴,回家成了父亲的老师,一架琴父子俩争着练,有时还争得不可开交呢。爱玲在家门口迎接了老师。这腼腆的女孩,脸上有山里姑娘特有的健康红润,身后站着她的妈妈和姥姥。那白发苍苍的姥姥据说是个乡村歌手,在阿甲的纪录片里就有她唱《白毛女》的镜头。

    我们先奔马兰小学。这马兰小学原来叫“岔河小学”,岔河是囊括了马兰村等几个自然村的行政村。马兰村小学应该叫“初小”,只收一二年级的孩子,大点的孩子都到岔河去上完小。近年因为邓小岚的努力,马兰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岔河小学遂改名为马兰小学,这当然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不,前些日子来省视察的刘延东观看了马兰小乐队的表演,回去就为这个学校的音乐教育拨了一笔款;省里也紧跟其后,为马兰小学的扩建、发展拨了款。

    马兰小学新盖了二层教学楼,操场宽阔,窗明桌净。正值周末学校放假,校园里静悄悄的,但已有一拨一拨背着乐器的学生往这里走。大的小的,男孩女孩,他们都是马兰小乐队的孩子,听说老师到来,赶来上课的。

    孙校长先组织这些孩子接受我们的捐赠。我打开后备箱,让孩子们把一捆捆的书刊,运到二楼音乐教室。近千册图书杂志,堆在那儿也有不小的一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捆,各自挑一本自己爱看的看了起来。这是编书、赠书人最感幸福的时刻——孩子们那么喜欢我们的书,尤其是那些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科普书和中外少儿文学经典。当年我和一些朋友捐书为通州平家疃村建立图书室时,老作家柯文辉在开幕式上说:“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人爱读,就此改变了命运,那都是值得的。”我们给马兰小学捐的书,也许会改变这些孩子中一些人的命运吧?——这个想法很令人神往。

    和书籍一样,音乐同样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邓小岚大姐在这个小山村教孩子们学音乐,已坚持了8年。她最初教的6名小乐手,已经升入中学,是“马兰小乐队”的骨干队员,参加过北京和县上的一些演出活动。现在跟她学习乐器和唱歌的有60多名孩子,他们学习的乐器五花八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曼陀铃、古筝、黑管、长笛、葫芦丝……键盘管弦,应有尽有。令人惊异的是并非音乐科班出身的邓小岚,居然能中规中矩地教授这么多种类的乐器,而且是教这些封闭山区的乡里娃。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爱心,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的。

    小岚大姐开始给孩子们上课了。教乐器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课,得一个一个地个别辅导。满屋子的孩子手持不同乐器,挨个等着老师指教,有的就在一边临阵磨枪地练习。呜呜哇哇,吹拉弹唱,煞是热闹。我看到一男一女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在帮助邓小岚辅导孩子们,一问,原来是当地刚毕业的学音乐的大学生,来到这里当“特岗教师”的。他们为能在马兰小学当教师而自豪,因为邓老师为此地打下了音乐教育的良好基础,在这里教学是会大有可为的。我很为年近古稀的小岚大姐高兴,她开创的乡村音乐事业终于后继有人了。

    下午我见到了小梁一,也就是用我捐的“星海牌”手风琴学琴的那个孩子。他刚学琴的时候只有二年级,坐在那儿手风琴几乎比他还高。这个聪明的男孩儿学了两年,居然已经拉得很不错了,在今年“北京春晚”的舞台上,他还是马兰小乐队的“一把”手风琴手呢!“梁一,给阿姨拉个曲子吧!”我对他说。男孩抱起手风琴拉起了一曲《山楂树》。不一会儿,小岚大姐和其他几个大点的小乐手也参加进来,师生共同组成一个有小提琴、手风琴、曼陀铃的小乐队,合奏起来:“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这首我大学时代就熟悉的俄国歌曲,在这穷乡僻壤,由几位山里娃和他们“瓦尔瓦拉”式的乡村女教师一起演奏出来,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么的动听,优美的旋律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