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早晨
昨天一路都是高速,今天就要走乡村公路了。好在这些年政府搞“村村通”工程,路修得不错。不然以我的新“速腾”,是万万不敢装着近千公斤的负载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折腾的。
车在山路上盘来转去。早春的北方山区,草木还没绿,一片枯黄萧索景象,但那枝条已开始变软,在微风中婀娜,很快就会迎来一个桃红柳绿的春景。
马兰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当年就是这样的大山掩护了晋察冀边区,掩护了报社。这穷乡僻壤如今的面貌,和六七十年前相比究竟变化了多少呢?也许它几百年、上千年前,也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
小岚大姐对这里感情之深,是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一路上,她都在为我们讲述《晋察冀日报》和乡亲的故事,讲述她那传奇般的父母和她小时候的故事。临近马兰,她的语言变得更加富有诗意起来:“看这一个个急弯,真是峰回路转,‘车道山前疑无路’,但转过这个山口,前面就会出现一个世外桃源——那就是我们的马兰村!”
车过麻棚村。麻棚是邓小岚的故乡,她跟养父母在这里长到两岁。据说杨沫的儿子、作家老鬼,也出生在麻棚。
村长早已在村口迎接,把我们引到村委会大院。当年晋察冀日报也在麻棚村待过,因此大院中立了一块“红色报人纪念碑”。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庙会,村中请来一个叫“省小青”的豫剧团演三天大戏,这在乡下可是盛事,村长热情地邀请我们晚上来看戏。行程紧张,看戏是不大可能了,但我们发现这里颇有点音乐气氛。村委会门前贴着“今晚八点歌舞表演”的告示牌,还有一个专程来看望小岚的吹唢呐的老人,邓小岚拿出从北京带来的唢呐嘴送给他。在大院门口,我们遇到三个小学生,小岚大姐说,那都是跟她学音乐的学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与音乐有这样的缘分,不知与晋察冀日报的文化传播有多大关系。我们将带来的科普刊物,留了几包给麻棚小学。
临走时还有个小插曲。当我们正准备上车,有位老太太小跑着追来,一路叫着“小岚子,等等!”原来这是从小抱过小岚、和她一起玩耍过的“发小”,比邓小岚大个十来岁,如今也是八十上下的人了,最近才从天津回乡定居。邓小岚的养父母已经去世,麻棚的哥哥也早已迁去太原,这也算是故旧重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