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实物的不断发现和确认,洪武官窑瓷器不再扑朔迷离,慢慢腾腾,逐步清晰起来。目前,虽未有正式发掘洪武官窑的报告问世,但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根据已发现的实物,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关资料时不时见诸网络和纸媒。如,南京博物院在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有关瓷片,揭开了洪武官窑的面纱。这批瓷片上面虽没有洪武年款,且数量及品种也不多,但其工艺制作精细,纹饰颇具洪武的时代特征,非洪武官窑莫属。其中一件白釉红彩云龙纹残片,胎质洁白细润,釉色匀净,画工娴熟精细,龙纹介于元代和永乐之间,爪为五爪,长身、细颈,头部出现平直后掠的披发。其总体感觉貌似元代龙纹,但刚健凶猛之风不如元代明显,流云中的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另有青花云龙纹残片,其龙纹特征亦如此。其他纹饰也与元代略有差异,如蕉叶纹,元代青花的中茎满色,洪武青花则中茎留白。再如牡丹纹,元青花叶肥大工整,洪武青花则叶瘦俏,花瓣内填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再说回纹,元青花是同向回纹,洪武青花则是正反两个组成一个单元。洪武时期,处于长期战乱之后,元代进口的苏麻离青,如果说仍有存货,也是少量的!所以,洪武青花,常见国产料,也有部分青花,是部分苏料掺了部分国产料,呈色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到了永乐朝,郑和下西洋,带回进口青料!因此,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多采用进口青料烧制,所以,结晶斑明显。以后各朝进口青料渐少,烧瓷多使用国产青料,结晶斑随之消失。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款式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造型以盘、碗、罐为主。其艺术成果虽不能与元代及以后的永、宣比美,但却为永、宣青花高潮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今天,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一件藏品:洪武官窑青花瓷香炉,见上图!它高十六点六厘米,最大腹径二十点六厘米,双龙戏珠图纹,胎厚,体重,国产青料,坯料中掺了麻仓土,平底,涩胎面积比较大,涩胎上有明显的麻仓土黄衣,底部有明显的磨痕,看起来,这是一件传世精品!朋友们可从上图看出,这件瓷器工艺制作精细,其纹饰体现出的洪武时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非洪武官窑莫属。请看,它的胎质洁白细润,釉色匀净,画工娴熟精细,龙纹介于元代和永乐之间,爪为五爪,长身、细颈,头部出现平直后掠的披发。
附,我两天前发在博客上的文章:元青花的黄衣
本文说的,是景德镇的元青花,这种元青花,无论是鬼谷子下山那样的名贵大罐,还是民用的小罐,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坯胎的配方中,掺有一定比例的麻仓土。这种麻仓土,只有景德镇的麻仓山有!从元代早期到明代万历朝初期,景德镇的瓷器搞二元配方,用的就是麻仓土与磁石粉!这期间,大约有二百年,工匠们将景德镇的麻仓土用完了,它枯竭了!麻仓土是一种风化土,有它独特的含铁量,因此,景德镇的这些配了一定比例麻仓土的瓷器,受到那二百年间生产条件的限制,有的瓷器的特定部位,喜欢产生火石红!因这种火石红与众不同,在这类瓷器的面积较大的涩胎上,泛出一种浅淡的肉黄色,多数不具备深浅过渡的现象,大家习惯于将这种火石红称为:黄衣,见下图。这些掺有一定比例的麻仓土的坯胎,虽然在晾坯和烧造环节,均已干透,但其面积较大的涩胎上仍会产生黄衣现象。这种黄衣,纯是麻仓土的铁分子,在窑内高温烧结过程中,产生了它特有的某种化学反应,在面积较大的涩胎处形成的。元代至明代万历朝初期,部分景德镇瓷器的面积较大的涩胎上,常见这种黄衣现象!实际上,我们现在可以说,这种现象很好,给我们鉴定元代景德镇掺了一定比例的麻仓土的瓷器,提供了方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