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健接收TOM访谈(三)

(2006-01-12 10:30:41)

2005年IT媒体:日子很难熬

主持人:《IT时代周刊》已经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媒体杂志,在过去的2005年里,《IT时代周刊》迅速窜红。作为掌门人,您是怎样进行掌舵的?

曹健:《IT时代周刊》已经做了五年了,最早的名字叫《新电子》,2003年6月1号正式更名《IT时代周刊》。这五年来很多人跟我说我想做报纸、我想做杂志,你给我出点建议吗?我经常问他:“你爱好这个东西吗?”他说也不是特别爱好,但是利润很高。我说你准备投多少钱呢?他说了一个数,我就劝他不要做。他说为什么?我解释说第一你对这个不是很热爱,你不做这行;第二资金盘子太小。他的意思是说就你能做?我说对就我能做。他问为什么?我告诉他我大学一毕业就做新闻,做了二十多年,对新闻非常热爱。兴趣、性格、敏感度也好就是做新闻的人,兴趣爱好是最大的老师。第二你这笔钱太小了,我说当年我手上都有300万美金,我说你有吗?现在媒体要想把你的内容做得让读者群认可,继而让广告商认可。要做到第一步就要花很多钱,财经报纸在初期至少有三年的运作期。如果不是不计成本地来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至少得四年。去年我们的广告慢慢起来了,今年我们的广告收入可以达到2000万左右。所以不是2005年窜红,只是2005年更多的人知道了《IT时代周刊》,更多的人开始喜欢了《IT时代周刊》。

主持人:同样的问题,对2005年IT媒体的状况您也能用三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曹健:我觉得2005年IT媒体的概况,第一个词是日子很难熬,第二IT媒体整合即将开始。第三内容为王的媒体开始逐渐走红。什么意思呢?像《中国计算机报》,过去非常辉煌,有几个亿的广告,这是任何一个行业报刊都不具备的。但是互联网起来以后,新兴媒体起来了,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就给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还有一些内容做得不如这两份报纸的,基本上2005都非常痛苦,也有很多死掉了。IT媒体2005年是酝酿变革、合并的一年,可能在2006年会得到更多体现。杂志、报纸之间将会合并,或者死亡,进入到新的整合期。

什么样的媒体将慢慢窜红呢?就是始终坚持内容的,满足读者的需求的媒体就一定会走红。所以说2005年整个IT媒体用一个词就能概括——日子难熬。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信息的来源,像你每天短信信息、网络信息、电视、广播、朋友MSN、QQ,给你很多的信息,你不缺信息,但真正引起你注意的信息这才是有用的信息。所以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记者、编辑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真正提升媒体在读者中的影响。虽然我们做得不是太好,但是我们一直在坚持以这样的理念做,所以我们每期都在进步。

主持人:您刚刚说2005年的IT媒体日子难熬,《IT时代周刊》2005年的日子呢?

曹健:我们还不错,发行增长了53%,广告增长了300%还要多。2006年的广告全年的单子已经下完了。乐观估计在2000万左右。

主持人:刚刚有一位网友想问您,作为一位纸媒体的总编和网络门户在进行内容合作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曹健:我觉得网络媒体的重心不应该放在派出大量的记者外出采访,他应该有效地整合平面媒体、杂志、报纸或者其他网站的新闻——要出思想、要快,量要大。我认为这三个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作为平面媒体来讲,和网络合作最大的一个想法就是要放大我们新闻的价值。所以我从来都不怕网站转载,我们过去都是杂志还没有上去,网络内容全部给了其他的网站。后来发行部有意见,说这多少影响我们的发行。今年我们和网站同时推进,杂志首先上报摊,第二天上网,各大网站都可以转载。我们不像其他媒体搞一个联盟宣言,不让商业网站廉价或免费转载我们的文章。因为我觉得读者看网站和看杂志是不同的,可能我觉得报纸危机感重一点,因为报纸是提供信息,杂志是提供思想、提供视点,提供深度调查的。读者看网站觉得不过瘾,要看看杂志。杂志上有图片,有背景资料,有更细的简历,你可以躺在床上翻翻杂志,天天看网络眼睛也受不了。所以,我不畏惧网络转载。

但从网络角度而言,有些媒体派出大量记者出去采访就没有必要了,这样做成本太高。全国新闻从业人员很多,网络应该博众家之长 ,不停地推陈出新,不断地从平面媒体挖人来做,做一、两年把他推回去,再挖新人来做。就像大学讲堂要一直让有见地有研究的人来讲课,大学的教授不应该是终身制的。就像国外一样,你对甲骨文有研究或者信息产业有研究,我就花重金聘请你来给我的学生讲一年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