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能打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2)
(2009-02-24 09:52: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大家过招 |
范蠡为什么能打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2)
范蠡一生,与赵王勾践息息相关。
在刚到越国的前十六年里,即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494年之间,范蠡、文种并没有得到越王勾践的重用。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浙江嘉兴)之战,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以后,两国结怨,战乱频繁。公元前494年,为报父仇,阖闾之子夫差亲率大军,与越国在夫椒(江苏太湖中的洞庭山)决战。当时,带领吴国大军的,正是伍子胥与孙武。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带领仅剩的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
这就是越王勾践所谓的“会嵇之耻”。
就在越王勾践穷途末路之际,范蠡、文种,投奔了越国。他们最终把握住了机会,将自己的政治青春,献给了越国。关键时刻,范蠡向勾践慷慨陈词,断言“越必兴、吴必败”,并向越王勾践进谏,让他“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而作为军事家的范蠡,也对越王勾践强调:“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他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和先进、实用的军事理论,使范蠡进一步得到越王勾践的赏识,被拜为上大夫。
——至此,范蠡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公元前493年,吴国打败越国,范蠡陪同越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他劝诫勾践:“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当时,范蠡43岁。经过三年的卧薪尝胆,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受常人之所不能受,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从此以后,龙归大海、鸟入深山,归国之后的范蠡,与文种一起,为越王勾践拟定了“兴越灭吴”的九大方征政策(俗称“九术”),成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组织者,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和右臂。
一个好汉三个帮。越王勾践之所以算一条好汉,是因为得到了范蠡、文种和逢同的帮助。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我们可以看到“逢同”与“勾践”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今夫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勾践曰:“善。”
这段文字,是大夫逢同对天下形式的准确分析与判断。比较出高低,历史上,诸葛亮未出隆中的那一席话,堪与逢同的这一段话相媲美。但这一段话,比起诸葛亮《隆中对》上的那一段话,又要早上很多年。所以,逢同是个真英雄,是个真正的军事家。
而范蠡是怎样一个人才呢?
范蠡的才华,从来都是藏而不露、露而不过的。现实生活里,只有将自己藏起来,才称上是真正的龙和老虎。所以,有个成语叫“藏龙卧虎”。在决定由谁陪着越王勾践夫妇到吴国去当人质时,范蠡对越王说了一席话:
“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这一席话,既点出了范蠡之才在于“兵甲之事”,又成功地向越王推荐了“文种”这个人。从此以后,文种得到越王的重用:
“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范蠡在吴国当了两年的奴隶。
两年后,吴国将范蠡释放回了越国;又过了一年,越王勾践也被释放回国。在这三年的奴隶生涯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伺机复仇。同时,他还采纳范蠡提出的“美人计”,在越国觅得两个善于纺织、容颜绝美的少女:西施和郑旦,教以歌舞,授以辱身报国的特殊使命,交待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国政;怂恿夫差对外用兵,耗其国力;离间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经过一系列的励精图治,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富强了起来。
当吴王夫差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后,越王勾践曾想出兵伐吴。但当时的越国,不论从军事准备上,还是从综合国力上,都无法发动一场征对吴国的全面战争。因此,范蠡果断地阻止了越王的这次行动。
到了第二年春天,当越国准备得比较充分、越王勾践再次问起范蠡,可不可以对吴国一战时,这一回,范蠡没有拒绝,而是回答得相当干脆:
“可矣!”
因为范蠡知道:这时,吴王夫差正带着他的精锐部队,在黄池“北会诸侯”。而在吴国留守后方的,只是吴国的太子和一些老弱病残。于是,越王开始对吴国用兵:“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这场战斗,我称之为“偷袭”。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一次经典的“偷袭行动”。因为当时,吴国的精兵强将都不在国内。越国发生这种突然袭击,胜算的把握很大。果然不出范蠡所料,这次偷袭可谓战果辉煌:就边吴国的太子也被杀了。
首战虽然告捷,但这种偷袭成功,只能算是局部战争上的一次小小的胜利。范蠡十分清楚,吴国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完全消灭。所以,当吴王派人送来“厚礼”,请求和战时,越王勾践听从范蠡的计谋,“乃与吴平”(与吴国讲和)。
随后,在对齐国、晋国发动战争的四年时间里,吴国的精锐部队和年轻人,几乎都已丧失殆尽。当范蠡、文种们知道吴国国内“士民罢弊”、怨声载道时,他们劝说越王,当机立断,再次伐吴!
越王当然采纳了这个意见。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这一回,吴、越这对几十年的老冤家,一定会斗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这个时候的范蠡,将怎样书写他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