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能打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3)
(2009-02-24 09:55: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大家过招 |
范蠡曾得一代大师计然先生的真传,写出了兵书《计然篇》,以及《范蠡兵法》(已失传),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指挥家、军事家、政治家之一。如果一定要逞匹夫之勇,杀得吴国人仰马翻、鸡犬不宁、一败涂地,那么,当初杀死吴国太子之后,越军就应乘胜追击,根本没有必要与吴国和谈。四年前没有采取那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因为范蠡十分清楚: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在冷兵器对决的年代,任何一场消灭对方上千人的战争,其结果必将是自损八百。四年前,吴越和谈,主要在于保存越国的实力,尽可能减少越、吴两国人民之间不必要的牺牲。因为,人,是社会的根本,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人,也就谈不上富强。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中国古代兵法讲究的是:
“上战攻心,下战伐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吴、越两国这场生死大决战中,范蠡充分显示了一个军事指挥家的聪明才智,对吴国采取了“围而不攻”、“围而不击”的策略。范蠡的这种战法,从根本上瓦解了吴国的军心,使吴军军无斗志,丧失了战斗力。
《史记》上这样记载:
“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伍子胥死后,吴国的军队领导人,应该是孙武。也就是说,《孙子兵法》的作者所带领的大军,真实地败在了范蠡、文种们带领的越军之下!
这一回,吴王夫差成了越国的俘虏,被囚禁在姑苏的一座山上。
吴王夫差当然也想来一个“咸鱼翻身”。他让公孙雄“肉袒膝行”,来到越王面前,表示自己今后将“惟越王之命是从”,要求看在曾释放越王回国、善待越王夫妇的份上,将自己也释放回国。看到公孙雄这样忠心耿耿,越王勾践很激动,想要答应他,释放吴王夫差。
范蠡会让自己呕心沥血辅佐起来的越王,学吴王夫差的“妇人之仁”吗?吴王、公孙雄合演的“苦肉计”,能不能瞒得过范大夫的眼睛呢?关键时刻,范蠡会对越王勾践说些什么呢?是任凭越王放回吴王,还是逆越王之意,囚禁吴王、将吴王杀了呢?
司马迁为我们记下了关键时候,范蠡对勾践所说的一席话:
“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翻成白话文,就是:“当年在会稽,是上天要将越国恩赐给吴国,但吴王夫差不要;现在,是上苍要将吴国恩赐给越国,大王,您想违背天意、不接受这份恩赐吗?而且大王,您二十二来,起早贪黑、勤于政务,为的不就是洗雪前耻、灭吴兴越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吗?而今,如果大王您忘记了那个宏伟目标,要放吴王夫差回去,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但是大王啊,上天将吴国赐予于您,您却不要,您将来会受到上天的责难啊。砍了树将斧头扔在一边的人,并没有走远哪!他可以将斧头再拿起来,继续砍树啊!大王,您难道忘了当年在会稽所受的苦难吗?”
在别人犯糊涂的时候,范蠡总能及时提醒对方。范蠡没有给吴国君臣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的这一席话,彻底粉碎了吴王夫差最后的一线希望。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身亡。
应该说,越王勾践是吴王阖庐一门三代的克星:早年,因为对越国用兵,吴王阖庐为越王勾践所败,被伤及手指,病创而死。随后,在范蠡等人的帮助下,吴王夫差的儿子(吴太子),也被越王勾践的部队所杀。到越国消灭吴国的那一年(即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自杀身亡。
好战,是男人的通病。因为好战,吴王阖庐枉丢了性命。从此以后,吴、越结冤。吴王阖庐算是给自己的后人预埋了一颗定时炸药;因为好色,吴王夫差终日沉浸于美女声色当中,结果,不仅殃及子孙(吴国太子被越国所杀),也殃及自身。所以说,如果没有超出常人之力,控制不了自身的毛病,任何男人,都不要轻易称王称霸,否则,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闲话少说,还是回过头来说“范蠡”。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概括: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暞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历史早已盖棺定论。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勾践、范蠡和文种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改变不了什么,却能从中吸取历史的水分和养分。
范蠡和文种,算得上是互为知音。作为朋友,范蠡将文种带到越国,成就了一番事业。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文种决不会想到,自己跟着范蠡来到越国,最终会丢掉性命。因为没有听从范蠡“及时撤退的命令”,文种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当年,文种兴致勃勃跟着范蠡来越国,想干一番大事情。他怎么会想到竟是这种结局呢?所以说,世事难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越王勾践,天生具有大将气魄,王者风范。从一开始,范蠡、文种就把越王勾践看成朋友,勾践也将范蠡、文种当朋友。否则,勾践这个人就显得格外阴森、可怕,没有人性的光环。卧薪尝胆之际的勾践,并不是单凭着一顶“越王的桂冠”,才赢得了范蠡、文种的青睐,而是凭着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吸引了天下英才,让范蠡、文种们死心踏地的和自己一起,患难与共。但天生为王,与天生为相、为将、为凡夫俗子的人,人生的逻辑与思维方式、处世之法都是绝然不同。所以,勾践与范蠡、文种的人生轨迹,注定是交而不合、分道扬镳。
中国历史上,开国君王与功臣将相,大多走不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宿命式的圈圈、套套。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开国之君与王侯将相同甘共苦、共享荣华的好例子呢?
——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个好例子。
对范蠡、文种帮助勾践“兴越灭吴”一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附录:《史记·越王勾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