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蠡为什么能打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1)

(2009-02-24 08:55:57)
标签:

文化

分类: 大家过招

          (三) 范蠡为什么能打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1)

                          安徽 徐而缓 

 

时势造英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古以来,成就春秋伟业的英雄豪杰们,从来都不孤立自己。他们总是以一个群体的姿势出现在世人面前。范蠡一生,与勾践、文种等密不可分。

“范蠡”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能翻手云、覆手雨,助楚灭吴,让一个业已灭亡的楚国,重见天日。当年,吴国军队的主帅是伍子胥,副帅是孙武--要知道,孙武可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当年,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当年,差一点灭了楚国的伍子胥、孙武的部队,后来竟然败在范蠡、文种、勾践等率领的铁骑之下!换句话说:风糜至今的《孙子兵法》的原作者的部队,竟然是败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文人”范蠡的手下。范蠡是怎样打败吴国军队的呢?范蠡究竟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范蠡是不是被尊为中国财神之一的“陶朱公”?范蠡有没有带着西施(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泛舟五湖?我们从“范蠡”的身上可以学习、借鉴些什么呢?

棋找高手,向历史人物学习,也要找高手――范蠡,这个打败了《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曾带领的大军的人,真的是太神奇、太值得我们研究了!他也许就是我们研究、解析中国五千年文化,了解中国古代兵法最好的切入点――他,也许能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先来说说范蠡与文种。

范蠡、文种都是楚国人。范蠡出身寒微,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他就学富五车。套用说书先生的话:当年的范蠡是“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无所不晓”。但在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仍不为同时代的人们所认知。可谓“养在深山人未识,只因未到出嫁时”。

最早看好范蠡的人,是文种。文种对范蠡有知遇之恩。没有文种,就没有日后的范蠡。文种是第一个发现范蠡,认定他是“当今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和超越常人的大智慧。

在中国,女人成功靠丈夫,男人成功靠朋友。所以,男人一生,交什么样的朋友很重要。一个人,如果交对了朋友,可以名扬天下,干一番丰功伟业;一旦交错了朋友,轻则破财,重则有牢狱之灾,甚至搭上性命。范蠡是幸运的,他交上了文种这样的好朋友。

文种比范蠡先发达。

当年,文种任楚国宛邑宛令(地方官)的时候,范蠡还是一名落魄乡间的“穷书生”。

大凡非凡之人,必有惊人之举。年轻时的范蠡,为人处事疯疯癫癫,不知轻重缓急。用现在的词儿来形容年轻的范蠡,应该算是个“嬉皮士”。听说自己的辖区范围内有个叫“范蠡”的家伙,经常搞一些“行为艺术”,做人做事,均与众不同,所以,文种决定亲自去看看他。

当时,范蠡住在楚国的一个小山村。村里人听说“文大人”来了,都跑出来迎接。年轻气盛的范蠡,不仅不出来迎接文种,还蹲在一个狗洞里,装扮成狗的模样,冲着文种“汪汪”乱叫。见自己陪同长官专门前来拜访的范蠡,竟然是个“神经病人”、“狂犬病患者”,文种的手下人忙用衣服遮住狗洞,以免文种难堪。文种却很高兴,对围观的人说:

“狗看见人才叫。这个人对我学狗叫,说明他把我当人看。”

于是,文种美滋滋地下车,要上去与范蠡握手、拥抱,但热脸碰上了个冷屁股,范蠡对文种是不理不睬,飘然而去,留给文种一个高傲的背影。

若是常人,都会把范蠡看成是个白痴、神经病,充其量算是个狷介之士。与范蠡同时代的人,很多,认识范蠡的人也很多,但是,这些人都与范蠡失之交臂。只有文种看好范蠡是个“积优股”,将来能干成大事,所以说,文种是个真英雄。起码,他能慧眼识英雄。

第一交次拜访范蠡,文种受到了冷遇。但文种这个人是个“死脑筋”,他偏要“二进狗窝”,再访范蠡。范蠡也算准了文种会趋车再来,便在家里等着他——这就叫惺惺相惜、英雄识英雄。

几天之后,范蠡向他哥哥嫂嫂借体面的衣帽,说是有贵客将来,准备迎客之用。他的哥嫂不信,问:“哪个贵客会来见你呢?”范蠡说:“就是前几天来的那个文大人哪!”搞得他哥哥嫂嫂是一头的雾水。但毕竟是自家弟弟,体面的衣帽当然还要借给他。于是,范蠡穿戴整齐,将自己梳洗得干干净净的,坐在家里,只等贵客光临。

不久,文种果然驾车来到范蠡家门前。这一回,范蠡没有装疯卖傻学狗叫了,他们二人是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拥抱到了一起。说到激动处,更是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弄得旁边看热闹的人,都很惊讶地看着他们。

这一幕,发生在公元前516年。当时,范蠡才20岁。从此以后,范蠡与文种互相帮助,感情日深,成为知音、挚友。

这个故事,记载在《正义会稽典录》里:

“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抵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

 

公元前511年,范蠡25岁。他邀文种同去越国。不可思议的是,作为楚国宛邑“宛令”的文种,竟然真与一介布衣、佯狂负俗、嘴上无毛的范蠡一起离开楚国,要到越国去干一番大事情!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文种放下“宛令”不当,才能成就日后“助越灭吴”、名垂青史的惊天伟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