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恨水的“爱”(#)

(2009-02-17 00:27:24)
标签:

文化

分类: 走南闯北

(3) 张恨水的“爱”

张恨水的生命之河里,拥有许多超乎寻常的爱――这些爱,支撑起了张恨水的整个天空。

人是不能没有爱的。

1913年,在母亲戴信兰的一手操持下,张恨水与徐文淑结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恨水与她并未圆房。戴信兰与长媳相处了数载,感情渐深,便向张恨水求情。 张恨水再次未违拗母亲的意愿。不久,徐文淑生下一女,却不幸夭折。1926年,徐文淑随张家移居北京,与丈夫团聚。此时,张恨水已在北京另娶了胡秋霞,并生有一女,名唤“大宝”。拙于言辞的徐文淑没有什么抱怨,她与胡秋霞相处得如同姐妹。在此期间,徐文淑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快乐的10年。抗战前夕,她和婆婆一道返回潜山,后定居安庆。张恨水身处异地,坚持按月给她汇去足够的生活费。1958年,已逾花甲的徐文淑因中风而去世。

张恨水的第二位夫人叫胡秋霞。

在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里有两条线:明线是民国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冷清秋、白秀珠之间的三角情恋,暗线为金府丫鬟小怜与柳少爷之间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据张恨水小女张正介绍:这位“小怜”的原型,正是胡秋霞。

胡秋霞(乳名招弟)出生在重庆。约45岁时,她被拐卖到上海一户人家当丫鬟。大约14岁时,她从那户人家逃出来,到石碑胡同的习艺所学做糊纸盒一类的手工。1923年的一天,习艺所的女工头送给招弟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位作为丈夫。招弟选中一位脸儿圆圆、白白净净的读书人――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一年后,即胡秋霞17岁时,与张恨水结婚。 张恨水将其更名为胡秋霞,结婚时,新房里所挂的对联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从张恨水与胡秋霞完婚到周南进入张家之前的7年间,是张恨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期间,他写出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的代表作,还相继发表了《荆棘山河》、《交际明星》等十余部中长篇力作。应该说,这其中,也有胡秋霞的一份功劳。因为,没有一个贤淑的妻子,张恨水恐怕很难有精力、有心情做出这些成绩。 

胡秋霞是穷人家出身,是丈夫的好后勤。受张恨水熏陶,她的性情、志趣明显带有张恨水的痕迹。虽然她的文化程度在婚后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更缺少张恨水梦寐以求的那种温柔和娇憨。于是,胡秋霞与张恨水之间的距离,越来起大。

 1931年,即张恨水36岁时,与北平春明女中学生周淑去结婚,婚后为其改名周南。

胡秋霞并非逆来顺受之人。面对张恨水和周淑云之间的关系,她抑制不住怨愤,大闹了一番,甚至要求离婚。但事情的最终产结局以胡秋霞的屈服而告终:她招架不住婆母和众亲友的劝说安抚,更难舍3个稚子幼女。此后,她常常借酒浇愁,在醉乡里寻求慰藉。 

八年抗战期间,因战局发展、交通中断,胡秋霞只得带着张晓水、张庆(于1939年夭折)留守安徽。

胡秋霞是一个很会过日子的女人。1936年,胡秋霞将自己的首饰和私房钱全部拿了出来,帮助张恨水、张友鸾创办了《南京人报》。

日本人投降后,胡秋霞母子被张恨水接到北平。胡秋霞起初住在丈夫的工作单位《新民报》员工宿舍。1948年生下张正后,张恨水又请来一位乡下保姆负责照料她。不久,为了更好地照料胡秋霞,她移居北沟沿甲36号宅,与张恨水及周南一个大门出入。 

19495月下旬,张恨水在家给二子张二水、四子张全辅导英语时,突发脑溢血。家人忙将他送到中央医院抢救。哺乳期中的胡秋霞一面照顾幼女,一面随大家轮流去医院护理丈夫,操劳忙碌的生活使她白发骤生。张恨水病情好转后,胡秋霞带着张晓水及张正离开了北沟沿住宅,搬到大茶叶胡同19号。

晚年的胡秋霞虽有孝顺的儿女做伴,但生活得依然很苦。她常常独自吞下一杯杯烈酒,也屡屡在漫天繁星下呆立于高楼阳台,还曾躺在床榻上摆动两只无助的双手,时断时续地清唱一曲《苏三起解》,并曾面对袅袅升起的檀香轻烟向女儿细语:“那就是我的伴……”

1983年,在张恨水去世16年后,胡秋霞告别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