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这些被奥斯卡冷落了的好电影

(2009-03-12 12:28:31)
标签:

大卫·芬奇

好莱坞

奥斯卡

入殓师

复仇

高中课堂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礼,就像为前一年的好莱坞电影划下的华丽句号,80多年来,见证着好莱坞的起起伏伏,电影审美趣味的沧桑变化,今年的颁奖礼上,为了挽救颓败的收视率,组织者大费周章地为四大表演奖项排出空前绝后的历届获奖者五人组奢华阵容,望着那些或已满面沟壑或仍风韵犹存的前辈影人,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但同样让人感概的还有这些被奥斯卡冷落了的好电影。

 

《本杰明·巴顿奇事》:重新发现大卫·芬奇

《本杰明巴顿奇事》原本是奥斯卡的宠儿,以13项提名领跑,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重要奖项,谁料最后只收获了三个边角小奖,败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下,大卫·芬奇此番一改往日的黑暗、暴力,用温情脉脉的镜头语言述说一个奇人绵长的一生,出生时一副老人模样,惨遭家人抛弃,而后越活越年轻,最终竟变成婴儿,落寞死去。人生的轨迹与众人不同,但世态炎凉、人生冷暖其实无异。这样的题材按说最符合奥斯卡一贯对史诗气质的亲睐,却落得惨败而归的结局。或许大卫·芬奇这样的好莱坞异数,奥斯卡的评委们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就像布拉德·皮特因着英俊的外表死活也得不上最佳男主角一样。又或许在经济萧条的年代里,好莱坞需要的是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样的精神鸦片,而不是《本杰明·巴顿奇事》这样悲凉的人生故事。所幸,有《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这样的经典做后盾,大卫芬奇没有奥斯卡加冕照样能叱咤影坛。

 

《蝙蝠侠:暗夜骑士》:商业大片里开出的艺术奇葩

比起《本杰明·巴顿奇事》,《蝙蝠侠:暗夜骑士》更悲惨得多了,几乎连重头提名都没捞上,除了希斯·莱杰这个众望所归的最佳男配角。他所塑造的精神分裂的小丑,已达到了与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沉默的羔羊》塑造的变态精神医生同等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更应他的早逝被抬高了几分。对这样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其实我是有些惭愧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它一定像以往的超人故事那样无聊,最后因着它鼎沸的声名找来一看,未曾想被惊着了。我还未曾看到任何一部商业大片对人性的开掘到达如此深度,多条复杂曲折悬念迭起的叙事,众多令人过目难忘的鲜明角色,阴郁而迷乱的人类世界被表现的入木三分。它无疑是商业大片里开出的一朵艺术奇葩,足以摄人心魂,但却入不了奥斯卡的法眼。或许是它直逼史上最高纪录的票房成绩,灼伤了奥斯卡评委们的眼睛。

 

《革命之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十几年前,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在《泰坦尼克号》里缠绵悱恻,生死别离,十几年后,他们再度携手又上演了一次爱情之轮沉没的戏码,只是这次让爱情沉没的不再是北大西洋中漂移的冰山,而是日常生活里潜藏的火山,日复一日了无新意的生活使《革命之路》里的中年夫妇逐渐失去了爱的激情和耐心,他们曾经尝试远走他乡去寻找失落的生命热情,但终于没能挣脱生活的惯性,随之而来的是冷战和激烈的争吵,而女主人公,像伍尔夫的《时时刻刻》里那样,又一次成为脆弱、悲惨的牺牲品,在孤独中走向生命的尽头。萨姆门德斯又一次将他手术刀一般的镜头伸进中产阶级的生活,令人触目惊心。

凯特·温斯莱特此番以《朗读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其实《革命之路》里既沉得住气又富有爆发力的表演也足以让她获此殊荣。她不是没有演技的花瓶演员,在《泰坦尼克号》里便灵气尽显。但却7获提名而不得,如今才终于洗尽铅华,修成正果。只是倘若能凭丈夫导演的电影得此殊荣,岂不更加功德圆满,增进夫妻感情?

 

落选外语片奖提名影片:只因奖项太少

最佳外语片奖颁给日本的《入殓师》或许令人心服口服,传说看过此片的人大多哭的稀里哗啦。只是其它获得提名的影片也各有各的好,其实这才是奥斯卡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奖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电影都削尖了脑袋里想往里头钻。

落选的四部电影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选送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单是用动画片制作纪录片的手法就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它讲述的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遭受以色列基督徒民兵大屠杀的历史事件。如果将它制作成一部直白的纪录片,你将在片中看到一些年龄在40到45岁之间的男人,在镜头前接受采访,述说20年前发生的故事。而如今,借着动画片有些迟缓的节奏,死亡更让人猝不及防,更像是噩梦一场。

德国选送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同样也与历史事件有关,讲述了德国恶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在冷战的背景下,该组织成员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犯下多起暗杀、爆炸攻击以及绑架的罪行,影片用无比冷静的镜头反思着上世纪70年代的黑暗岁月,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出演也保证了其不失水准。

另一部奥地利选送的《复仇》也是一部综合水准不俗的影片,故事并不新鲜,一对不满足现状生活的男女,铤而走险抢劫银行,结果逃亡途中女人被警察一枪毙命,男人原本打算复仇,但眼见着警察的自责已给他自己带来深深的折磨,于是放弃,一切归于平静。朴实、简洁的画面下涌动着情感的暗流,看欧洲电影有时更像是读一本书,缓慢的镜头、不动声色的故事让人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法国选送的《高中课堂》早前帮助法国电影21年后重获了金棕榈奖,但光听影片讲的故事,可能让人提不起一点观赏的兴趣,一间高中课堂里发生的事件能有多大意思呢,但难得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被导演从中挖掘除了指涉社会现实的大意义,以小见大似乎一直是法国人的强项,比如两件抢劫的文物也能被用作政治绑架。值得庆幸的是,这部电影的“以小见大”还算自然舒畅,顺理成章。

 

日复一年的奥斯卡,到底造就了多少遗珠之恨呢?或许已不计可数了。幸运的是,我们如今有了DVD,有了互联网,那些被奥斯卡冷落了的好电影,也可以在一代代影迷雪亮的眼睛里复活,绽放它们原本的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