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随笔:阵痛里的成长

(2006-05-10 21:13:08)

曾经跟朋友谈起世界三大电影奖项的艺术含量,最后我们的一致结论是“金棕榈”奖影片总体水平上要比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金狮奖”高出一筹。比如这部05年获“金棕榈”奖的《孩子》要是搁在其它电影节上,或许就不会这样受推崇了。因为它强烈的记录片风格,总显得跟现在的电影“高、大、精”潮流那么格格不入。而当一大堆特技和明星充斥大银幕的时候,这部没有丝毫炫技和卖弄意图的影片,凭借一份叙述的真诚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打动了去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获得了“金棕榈”大奖,又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1]

这部《孩子》延续着达内兄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记录片一般的拍摄风格,让观众丝毫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完全投入到人物命运转变的悲喜之中。影片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布鲁诺是个20来岁的小混混,每日游手好闲,不愿工作,伙同两个十几岁的小孩行劫、偷窃,以此谋生。他的女友、18岁的桑妮娅怀孕生子,名叫吉米。但布鲁诺显然还没有能力担负起父亲的责任,在跟女友去市政府登记的途中,他心生邪念,决定卖掉自己亲生的儿子。失去了儿子的桑妮娅再不愿原谅布鲁诺,即使他又把儿子找了回来,并日复一复地上门求饶。直到一次,作为他助手的一个小男孩被抓,他才有所醒悟,或许更多的是因为内心的无望。到警察局自首,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监狱里,他和女友终于重归于好,四目对视,痛哭流涕。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令我不断地想起《猜火车》,比较这两部电影,虽然影像风格迥异,然而在表达的主题却有某种共通之处,在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的“婴儿”意象可以作为解读其相通之处的关键。
       在《猜火车》一片里,瑞顿等一群年轻人终日打架酗酒泡妞吸毒,既不想改变现状也认为不可能改变现状,却共同养着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婴儿。但是在一次畅快淋漓的集体吸毒后小婴儿意外死亡,这强烈刺激了可能是父亲的每一个人,并促使瑞顿在无数次失败后下决心戒毒。婴儿竟成了他们与社会规范和责任藕断丝连的唯一证据。
       而在《孩子》一片里,孩子则是贯穿其中的线索。故事的开头,桑妮娅带着孩子去找他的父亲,布鲁诺看着他的儿子没有半点兴奋之情,相反有点心不在焉,甚至有些抗拒,连抱都不愿抱。对他来说,接受孩子意味着要承担责任,重回到体制内去生活,而牺牲掉自己的逍遥。布鲁诺显然无意于这样做,他情愿无家可归,晚上住在收容所甚至水泥管里,靠犯罪赚钱谋生,也不愿意去接受政府提供的每月1000英镑的工作。他犹如一个无牵无挂的幽灵,飘荡在城市的街巷,似乎自由逍遥,却也无所依凭。而当儿子这个必须依靠他生存的个体创进他的生活时,他胆怯了,在一个无力承担任何责任的年龄和状态下,意外地为人父母,他其实和怀中的婴儿一样,都只是“孩子”。但这是他必须要面对的蜕变,由“孩子”成长为“男人”。尽管他曾想通过卖过孩子还从新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重新回归体制内部去寻求拯救,他从未强大到独木成林的地步,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他还是需要投奔到“母亲”的怀抱里去寻求保护与安慰。桑妮娅便是这“母亲”。而当布鲁诺犯下大错求和无果时,他甚至不惜把自己送进监狱以达成和解。当他和女友会面时相对无言,痛苦失声时,我们知道他出狱后的生活将与普通父母并无二致。
       曾经那段年少轻狂的时光就成了一个人成长途中的小混乱,甚至在记忆中泛不起半点波澜。就像《猜火车》的后半段瑞顿一直苦苦地追求回到体制内的生活,企图忘掉曾经的那段时光、那帮哥们,也恰好说明了这点。而我们在大学里的堕落生活,恐怕也可以算做成长阶段中的小混乱,如果四年的过渡之后,我们还没有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那大学才真是白过了。“我们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破茧成蝶的,不可逃遁。”记住这句话,一同努力吧。

[1] 该片的导演达内兄弟,一直坚持走“记录片”路线,从上世纪70年代入行开始,他们以激进的纪录片创作者身份已相继制作了60多部记录片。1999年,他们把镜头瞄准了一位长期受失业困扰的女工,一部《洛塞塔》将“金棕榈”收入囊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恋恋风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