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日开学,雨点儿上了新学校。之所以换学校,是因为我们在今年三月份搬了一次家。这所新学校离我们的新家近,走路三分钟就能到。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所有新来的学生都集中在图书馆,旧学生则照旧前往上学期就读的教室。第一个星期的主要工作是分班。相关老师在第一个星期内对新学生进行测试,再把新旧学生的情况综合起来考虑,然后决定分班方案。
关于雨点儿去年分班的遭遇,我可有一个长长的故事要讲。
要说清这个事儿,还得从去年她就读的那所学校的结构说起。首先,去年她上的那所学校是个规模很小的学校,全校只有十个班,每班二十人左右。卑诗省的小学一共有七个年级,在这种规模小的学校里,不可能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正好是二十人、四十人或者六十人,所以就得采用混龄教学。
其次,那所学校是以教室号(Division)来区分班级的。不像咱们在国内上学似的,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可以说自己是“几年级几班”的。这所学校一共十个教室,所以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就只好说自己是“几号教室”的。
最后,教室按什么原则排序呢?教室号从1到10,号数越小级数越高。例如Division1(一号教室),是六、七年级的混合班;Division2(二号教室),是五、六年级的混合班。如果存在两个五、六年级的混合班,那么程度高的那个班号数小(Division2),程度低的那个号数大(Division3)。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室永远不搬家。Division1的老师年年都守候在Division1的门口,等着新一拨学生上门。
我们是2007年3月到加拿大的,按年龄,雨点儿应该上一年级,报到后,校长直接把她分到了Division9。当时那个学校只有九个班,Division9就是当时全校级别最低的。雨点儿在Division9上了三个月,暑假就到了。
2007年9月开学第一个星期,雨点儿照旧去Division9报到。此时,她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新学期开始后,学校多了一个Division10,也许是新移民太多了,所以学校多开了一个班。这样一来,当时在那个学校里,二年级的学生一共有四个去处,分别是:Division7(二、三年级混合班)、Division8(二、三年级混合班)、Division9(一、二年级混合班)和Division10(一、二年级混合班)。
我那时还不太理解分班的重要性,加上我当时刚刚开始上班,每天最关注的事就是放学后有没有人接雨点儿。我费了很大劲给她安排课后托儿。课后托儿安排好了,我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第一个星期五,放学后接回雨点儿,雨点儿告诉我:她被分到Division10去了。我听了这个消息,心里格登一下,想不到进入新学年,雨点儿反倒降班了。但是转念一想,降班号不等于降级,虽然是Division10,但毕竟也是一、二年级的混合班呀。
“这个班学的东西太容易了。”雨点儿抱怨。
“容易的题你就能全部做对吗?”我反问她,雨点儿有马虎的毛病,十以内加减法都时常出错。
她再叽叽歪歪,我就说:“学校这么分肯定有它的道理。咱们初来乍到,学语言是第一位的,在哪个班不都能学英语吗?”
她就不再说了。过了两天,她告诉我:“今天老师让我当班上的VIP,把文件送到校长室。”
我说:“这多好,跟一年级学生比起来你就是大孩子了。”
她也显出高兴的样子。于是我就感到宽慰:看来在级别低一点儿班更有利于她建立自信。
没想到,第四天晚上,她忽然对我说:“今天我又去校长室了,校长对我说:‘Saskia,我知道你很出色,我准备把你调到Division8去’。”我听了挺高兴,就问:“真地?什么时候?”我这么一问,她就开始含糊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这里面有水分,我赶紧追问一句:“明天我找校长问问吧。”她立刻假笑着说:“我开玩笑呢,没这回事儿,我逗你玩儿呢。”
我感到很震惊。考虑了一会儿,就问她:“你跟我说实话吧,你是不是不喜欢这个班?”
她说:“不喜欢。”
我说:“为什么?”
她说:“分到这个班的二年级学生只有五个。有两个学生有特殊需要,专门有一个老师照顾他俩的生活。”
明白了,我们家雨点儿分到弱智班了。
我还想安慰她,就说:“但是我觉得这对你并不见得不好。你刚来,英语不够好,跟这个班一起学习,慢慢把英语补上来,不也很好吗?”
她说:“上学又不是只学英语,还有科学呢,还有社会研究呢,这个班学的东西一点儿都没有挑战性。”
她居然喜欢“挑战性”,这让我大为意外和感动。平时我让她学这学那她总是表示出反感和抗拒,所以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呢。她居然喜欢“挑战性”!
可是,喜欢挑战性的雨点儿怎么就给分到弱智班去了呢?而且,这个分班结果明显给她造成了伤害,都到了要靠说谎来摆脱压力的地步了。
这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我觉得不能这么听之任之。但我也是初来乍到,也不会跟学校打交道,如果我找校长谈话,该从哪里谈起才好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