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若干个星期天,终于把莱辛的《第五个孩子》看完了,看完之后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推荐。
《第五个孩子》一开头,讲一对年青人一见钟情。这两个年青人的个性都比较保守。在性解放的年代里,别人都胡来,偏他们不肯胡来,结果他们就被视为怪人,不讨异性喜欢,被边缘化。终于到了这一天,他们相遇,彼此都很讶异居然世界上真有自己的另一半。他们一见钟情,并且闪婚。
他们在伦敦郊外买了一所超大的房子。他们发誓要生六个孩子,建立一个和谐家庭。他们打算每年都邀请双方亲友在自己的大宅子里过圣诞,他们要让自己的家成为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的完美体现。总之,他们要补偿自己孤独不幸的过去。
他们在六、七年的时间里一口气生了四个孩子,但他们的能力不允许他们这么密集地生孩子。男人即使拼命工作也供不起这么大一个家庭,女人即使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睡也照顾不了这么多孩子。他们不得不接受男方父母的金钱资助和女方母亲的插手帮忙。逢年过节,双方亲戚都来他们这里白吃白喝,同时对他们的不自量力进行评头品足。
但是,什么也动摇不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一定生六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第五个孩子出世了。
不知为什么,这第五个孩子生下来就不讨人喜欢。他生就一副不招人喜爱的嘴脸。当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每一个初次抱他的人都会本能地立刻把他传给下一个人。雇来的保姆一个都留不住,连他的父亲都不愿正眼看他。他很难与人沟通,但是又力大无穷,攻击性特强。刚一岁多就扼死了家中的猫和狗,饿了就从冰箱里拿生鸡撕扯着吃。总而言之,他是个怪胎,是个非人。
家里的兄姐全都躲着他,孤立他。他们倒不是商量好了要针对他,而是他那个样子没法让人跟他亲近。只要有他在,四个大孩子就在家里坐立不安。稍大一点儿,孩子们就偷偷给有钱的祖父母写信,要求获得资助去上寄宿学校。祖父母资助了三个。到了第四个孩子,祖父母也有心无力了,于是他就选择了投靠外祖母。
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走掉,大家庭的梦想破灭了。当然他们每年都回家里过圣诞节。上了私立寄宿学校的三个孩子都有点儿上等人的那种淡漠表情,上了公立学校的第四个孩子则变得有点儿夸夸其谈,拼命吸引别人的注意。
第五个孩子成了问题少年,和其他问题少年们混在一起,最终也离家出走了。有一天,在报道伦敦街头骚乱的电视新闻里,他的母亲看到了他的身影,他躲在人群里正在看热闹。
但是他的母亲并不认为他是在看热闹,她认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同类。
我认为这个故事说的是: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我看了这本书以后的感慨就是:我们要安心地接受这个孤独的命运。因为莱辛已经把孤独剖析得如此透彻,并且无比雄辩地告诉我们:孤独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经常抱怨我的父母不够伟大,不够有爱心,不够有奉献精神,但是莱辛告诉我:不管你的父母多伟大,多有爱心,多有奉献精神,你一生下来就注定孤独。
反过来说,当我做了母亲以后,总是有一种冲动,要做最好的母亲,所有我妈没能给我的,我都要想法子给我的孩子。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深深自责。其实真没这个必要。因为不管我表现怎么好,或者怎么坏,反正我的孩子也注定孤独。
男主人公结婚后,对他的母亲宣布:“我们要生六个孩子。”
他的母亲担心地问:“你妻子受得了吗?”
男人公淡淡地说:“她和你不一样,她是个很母性的人。”
这么轻轻一句话,饱含了他对他母亲的多少怨恨。
但是,他的充满母性的妻子又是如何改天换地的呢?她的孩子有一个算一个,依旧个个孤独。
我在网上和一个好朋友谈到了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她看这本书,并且向她简述了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我以上写的那些。我的朋友看了以后反而表示她不大想看这本书了,她说这本书听来就让人沮丧。我说不,一点儿也不。怎么会呢?
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心胸更开阔了。现在作医疗广告不都讲究看疗效吗?请听我这个患者的感受:这本书的疗效很不错,能给人继续活下去的力量。假如你看了我的内容简介以后感到更沮丧,那肯定是我概括得不对。这就是大师和普通患者的区别。所以一定要看原著。现在大家都挺忙的,能找出时间来看一本书不容易,要看就得看最好的,最能给人勇气,让人渡过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