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加拿大的一个长周末,也是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长周末。我带雨点儿去了一趟旧金山。
去旧金山干啥捏?去看我的朋友华之。认识华之那年,我才12岁,此后我便一直被笼罩在她的阴影里。一直到十年后大学毕业,我才算见到了天日,开始踏上寻找自我的漫漫长路。
华之1990年赴美留学,学成不归国。如今她住在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一边在斯坦福教书,一边相夫教子。华之的大儿子是1997年出生的,小女儿是2002年出生的。我和华之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那时雨点儿和成成都还未降临人世。也就是说,在我们不见的这八年里,两家人一共添了仨孩子。
我想见见华之,除了想跟她叙旧之外,还想让我们的后代们认识一下,说不定他们之间也能发展出终生的友谊。
没想到,我的良好愿望竟然部分地实现了,华之的大儿子Kevin和雨点儿一见如故。
一见如故之第一幕:
华之指着雨点儿对Kevin说:“你们俩在一起要说中文,你们都是中国人”。Kevin立刻大叫:“我不爱说中文。英语实在太简单了!”雨点儿立刻随声附和:“没错,英语就只有26个字母。中文可就不一样了,一会儿是横,一会儿是竖。我根本就记不住。”
一见如故之第二幕:
Kevin、Emily(华之的女儿)和雨点儿一起搭积木。Emily搭了一个很简单的造型,然后就去找妈妈要夸奖。
Kevin说:“家长们就是这个样子,小孩子做出一点点事情,家长就说:‘真棒!’,我们做得多复杂,他们却根本连看都不看。”
雨点儿深表赞同,说:“对呀。我弟弟刚会爬,我妈就高兴得跳起来。我都能前滚翻了,她还绷着脸叫我‘别磕着’”。
然后两人一齐叹气:“唉,家长们!”
一见如故之第三幕:
第二天早晨,我问雨点儿:“你是不是跟Kevin很谈得来?”
雨点儿说:“对。从来没有人跟我这么合得来。我跟他就像是双胞胎一样。我跟他说话就像跟我自己说话一样。”
她怎么一下子就把人们寻找朋友、伴侣的标准总结得这么准确?她的概括能力可真让我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