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围棋课,老师讲定式。
老师说:“黑白双方在边角进行激烈战斗,经过棋手们长期实践、研究,产生了很多常见变化,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较为合理的,双方得失大体相当的变化就叫定式。”
昨天雨点儿表现特别不好,“不高兴”的特质被发挥到了极致。老师说:“雨点儿,来,跟龙儿下一盘。”
“我不高兴跟她下,我不下了。”她撅着嘴,把头扭向一边。
“你为什么不跟龙儿下?”我问。
“我不喜欢她妈妈。”
龙儿妈妈赶紧说:“好雨点儿,阿姨再也不支招儿了,行吗?”
雨点儿不说话了,勉强拿起一颗黑子。
下了一会儿,龙儿妈妈到底还是忍不住了:“龙儿,你看这儿,你看这儿!你别乱看。”
“我不下了。”雨点儿又撅起嘴。这次,为了表示不下的决心,她站起身,独自走到墙角。
“雨点儿,你站在墙角只有两口气。”我冲她的背影说。
她偷偷笑了。
“快回来,”我劝她,“龙儿还等着你呢。”
她走了回来,要求坐在我腿上。怕她罢赛,我答应了。
过了一会儿,龙儿要喝水,雨点儿见人家喝水便也向我要水喝。我说:“你不是刚喝完吗?”
“连水都不让喝,我不下了!”她又站起来,走到墙角。
一个晚上竟然罢赛七、八次。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想:她这个动不动就“不高兴的毛病真得想法治一治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天晚上我使用过训斥法、威胁法、奖励法、安抚法、活跃气氛法,等等。到底哪种方法最有效呢?
我说:“雨点儿,你太爱生气,这不好,对你自己不好。你能不能改一改?”
“我就是不高兴,全都是让我不高兴的事儿。”
“以后我用卡片纸画一个笑脸。你一生气,我就把笑脸举起来给你看,你一见笑脸就哈哈大笑,好不好?”
“好,好”。她显得挺高兴。
但我知道这招只能使用一、两次,多了便无效。为巩固疗效,我又加了一条:“如果我举起笑脸你还是不高兴,接下来我就要放下笑脸,举起巴掌。”
“你刚一举巴掌,我就哈哈笑,那你怎么办?”
“那我当然就把巴掌放下啦。有句俗话,伸手不打笑脸人。你一笑,我的胳膊就软了,就打不动了。”
“那以后我一生气,你就举起笑脸,我还生气,你就举起巴掌,然后我就哈哈笑,然后你就不打了。”
“何必这么复杂呢?咱们还是简化一下吧:你一生气,我就举起巴掌,然后你就笑,然后我就不打了。这不是更简单吗?”
“好啊,妈妈,咱俩发明了一种定式!”
可不是嘛,这就是个保留下来的,较为合理的,双方得失大体相当的变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