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打开信箱,看到一封朋友来信,甚为有趣,于是全文抄录如下:
“今天上了阿忆的博客,看见他家装修、空调的故事忍不住给他支招儿,(先等等,我问你你家的装修不会也是“朋友”给装的吧?)他说付了朋友全款,7个月没给他完成,还得自己搬进去再2次修补。空调买了,安装修理从夏到冬到现在,西西。
唉,我就是干这行的,看了真觉得丢人。只有厚脸皮“骗”得下去的人才能干装修这行啊。
我给你举个例子墙面涂料吧,“朋友”给报的亲人价15元/平米。实际市面上你选定的5升的涂料价格约250左右,按涂刷2遍不计损耗则合10元/平米,基底漆(不可少)一遍又是5元左右,好了还有界面剂、刮腻子,工具耗材人工等等,怎么可能做下来呢.
"朋友"可以做,必定是代换产品,不做底漆,涂料中多加水,偷工减料呗.
其实我很有兴趣给人修房子,可是被这些同行毁了饭碗。”
类似的观点我以前也听到过。我有个前同事,离开公司后在建材城租了个门面房卖装修材料,有次我去看她,她对我诉苦说:有些客人只图价钱便宜,别的什么都不懂。客人一味地杀价,她怎么办?只能卖假货。她当时(1998年)就悲观地说:“我们这行干不长,早晚得把自己毁了。”出于对前途的悲观考虑,她责成老公考雅思,技术移民去加拿大。如今八年过去,她已经把移民监坐够,重新回国谋发展了。出乎她意料的是:她原先那行居然还没被自己毁掉,还在蓬勃发展。呜呜,假如她重操旧业,你就会在建材城发现这样一支新生力量:店主乃“海归人士”,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报出的价格比左邻右舍都低……,至于他/她的货是真是假,您自己琢磨去吧。
稍微懂点儿经济学的都知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果整个行业都在制造劣币,你怎么办?是坚持原则来自杀,还是随波逐流以自保?还是有另外的更好的道路?每当面对这种问题,我就想面对高山、大海喊一嗓子:哲学家,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在新西兰的时候,曾听朋友议论盖房、装修究竟是应该找外国工人还是找中国工人的问题。
“外国工人贵,中国工人便宜”。朋友甲说。
“那当然得找中国工人了。”朋友乙做出了判断。
“不过中国工人有时会出问题,比如他同时包了两家的工程,然后他把你的材料拿给另外一家使。这种主意外国人是想不出来的,外国人都特别笨。”朋友甲指出。
“唉”,朋友乙叹气,“不管什么事儿,一沾上中国人就走样儿。”啧啧,这话我不爱听,就像他不是中国人似的。
“不过,有一点你大可以放心:新西兰没有假货,”朋友甲安慰朋友乙说:“即使你是中国人,在新西兰你也甭想买到假货!”
朋友乙眼睛一亮。
我是坚决不同意“外国人都特别笨,所以想不出馊主意”这类观点的。如果外国人都头脑简单到了只好诚实的地步,那安然弊案又是谁干的?嘿嘿,外国人不干坏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案要案呀。为啥捏?因为在外国(起码在新西兰,在新西兰的装修行业),您想买假货而不得,故而这些小打小闹的坏思想,您就免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