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酷暑铭记
(2024-10-04 20:41:42)
标签:
黑马历史情感 |
分类: 想当年 |
1980年暑假,被组织进了省高考英语试卷判卷组当判卷人,住在正定中学,昏天黑地完成任务。那个小县城当时破破的,没有什么印象。
1981年暑假更是昏天黑地,忙着复习准备研究生考试。几乎是背水一战,为了逃避半年后毕业分配的厮杀,志在必得也得拼。
1982暑假,很愉快,研究生第一个暑假,第一次不用拼什么,过完暑假回学校一路南下逛武汉、九江、庐山、九华山、南昌。
1983年暑假,照旧愉快,一路北上杭州苏州泰山。
1984年暑假,拼命炮制学位论文准备答辩,几个人轮番使用一台大号的台式打字机,打印学位论文,满楼整天震响着高分贝的打字机声音。打字累了就下山去闽江里横渡。最有意义的暑假。
1985年夏天,刚工作就接受任务去澳大利亚开会,兴奋紧张。
1986年夏天,受到出版局指派为严文井和陈伯吹当翻译去日本开会,紧张愉快。
1987年夏天,在筒子楼里挥汗如雨,翻译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1988年夏天,从德国回来,沉浸在写纪实文学中,写了《哥们儿姐妹儿奔西德》等各种纪实特写。
1990年夏天,分到了城外河边荒地上的两室一厅宿舍,从此结束“波希米亚人”生活。
1992年夏天,停薪留职找工作,一边写《混在北京》,可以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当“专业作家”(对于提出离开单位的,找工作期间单位发全工资一年!那时工资105元)。小说写完,工作敲定,去当时鲜为人知的电视台外语部当电视片翻译编辑。
1993年夏天,分配去做专题记者,跑基层报道。
1994年夏天,摊上好差事,出国采访,去了瑞士芬兰。
1995年夏天,因祸得福,脱离忙碌的采访节目组,改做翻译编辑。
1996年夏天,因为英语专题节目扩充,开始做译制片组的组长,随后成为最早的制片人,居然原地不动20年制片不止。同年夏天作为访问记者赴美。赶上《混在北京》出德文版,就从亚特兰大直接去法兰克福书展参加首发式。
1997年夏天,一个月在香港作为专题记者参加“回归”报道。结束后赴澳大利亚的大学做访问研究员,做了很多公开讲座包括中国电视,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的西方文学翻译等等。
1998年夏天,因为与澳大利亚访问的关系,决定把劳伦斯的澳大利亚背景的小说《袋鼠》翻译成中文出版。第一次使用电脑翻译。
2000年夏天,赴英国的访问学者项目落实,准备去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中心再次开始1982年开始的劳伦斯研究。
2001年夏天,赴美国勒迪希写作之家一个月的访问作家。
2004年夏天,开始为译林出版社赶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完成后出版社遇到困难,无法出版,只能等待。
之后十年虽然有出版和发表记录,但居然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夏天,就是上班工作,下班写作翻译,不停出书。最有意义的事就是2010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英语学习的形式出版了双语版,了却一大心事。随后中文单行本也另行出版发行。评论说“波澜不惊”。这本书就此正常问世。
2015年夏天,我主编的《劳伦斯文集》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北省图书馆讲座《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2017年夏天,完成另一个标志性代表作《四世同堂足本》的译补工作。
2018年夏天,大学,河北山西省图书馆老舍讲座。
2019年夏天, 一系列讲座,包括回到阔别35年的母校讲座
2020-2024的夏天,退休四年归于纯粹的翻译写作讲座, 真正过上了“专业作家翻译家学者”的生活,每个夏天都是平静而充实的。修订了早年的《袋鼠》全书,翻译了《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书信选》,写了《劳伦斯传》,增加翻译一些劳伦斯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写了不少随笔与回忆书评等,已经出版了读书随笔集《巴别塔上》……继续夏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