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度酷暑铭记

(2024-10-04 20:41:42)
标签:

黑马

历史

情感

分类: 想当年

 

   酷暑终于快要终结,秋雨中不禁回想起过去许多个难忘的夏天来。

   可以说对夏天最早的记忆是1963年夏天的七天七夜大雨及保定城的滔天洪水,爷爷领着三岁的我去护城河西的五中,看到母亲和全校的师生在堵墙上的窟窿,防止洪水冲垮校园的墙。但终归大水还是淹没了保定城外所有的低洼地带。我就站在老城墙西马道上看城外天连水水连天,一片汪洋。当然我不知道那年叫1963年,是后来才知道 。

   再之后的十年,就是在大杂院里浑浑噩噩度过,很多生离死别,但记不得具体哪个夏天有什么事了。只记得酷暑难耐,至少两次中暑,灌了仁丹才清醒过来。唯一记得的是67年还是68年院子里挖防空洞,我一头撞到碎砖头尖上,血流满面,大家送我到城外的思罗医院缝了好几针。也是那两年的一个夏天,我爬墙上房掀小学教室房顶瓦片,结果从墙上摔落,胳膊断了,保定中医院的大夫一个抱紧我,一个攥住我的断臂用力一拉就给我接上了,缠上绷带挂在胸前,晃悠三个月好了。随后就是1969年夏天疯玩之后突然小学开学,就收进去上了一年级,开始我的教育和驯化过程,一教育就到198415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了。

   再有深刻记忆的夏天就是:

   1974年,我离开了可爱又不得不离开的大杂院,搬进了母亲所在的保定五中宿舍,有生以来第一次,一个人住一间屋,在暑假期间空旷的校园里度过了一个无比惬意的暑假,简直享受得不得了。整个校园里几乎没剩几个老师,都放假回老家了。教学楼成了我的天堂,搬个椅子躺在楼道里享受穿堂风和大杨树飒飒的风。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暑假真美好!以后多年里寒暑假都是在五中校园里静静地度过。

   1975年,暑假开始跟随年级的先进班(作为非先进班班干部去学习先进班)坐工宣队提供的敞篷大卡车穿越太行山去大寨村参观学习。第一次领略太行山的雄伟。回来后马不停蹄,坐上火车去江苏丹阳的姨妈家体验南方生活。因为她们是地质队,每周有车去镇江和南京采购物品,小孩子可以跟车去玩,就这样我把镇江和南京玩遍了。那个暑假太值了。

   1976年暑假,遭遇唐山大地震,在校园里度过了恐惧的一个夏天。

   1977年暑假,带远方回来的表妹去北京旅游,恰巧住在东四十二条,天天路过那里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红门,就留下了深刻印象。七年后研究生毕业时找工作投递简历时就给包括那个大门的单位在内的几家单位都投了。没想到最先来信表示愿意接收我的就是这里!缘分啊。

   1978年暑假,因为考俄语分到英语专业,几乎是随时要留级的全年级最后一名,第一个大学暑假不敢松懈,闷在家补课苦读。

    1979年暑假,读了一年半进步很快,年级四个班重新分班,拆掉了我所在的“慢班”,把我们插入原先的快班和中班,我被安排插入原来的“快班”,又感到压力山大,但又不敢说不去,只能闷在家拼命读书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1980年暑假,被组织进了省高考英语试卷判卷组当判卷人,住在正定中学,昏天黑地完成任务。那个小县城当时破破的,没有什么印象。

1981年暑假更是昏天黑地,忙着复习准备研究生考试。几乎是背水一战,为了逃避半年后毕业分配的厮杀,志在必得也得拼。

1982暑假,很愉快,研究生第一个暑假,第一次不用拼什么,过完暑假回学校一路南下逛武汉、九江、庐山、九华山、南昌。

1983年暑假,照旧愉快,一路北上杭州苏州泰山。

1984年暑假,拼命炮制学位论文准备答辩,几个人轮番使用一台大号的台式打字机,打印学位论文,满楼整天震响着高分贝的打字机声音。打字累了就下山去闽江里横渡。最有意义的暑假。

1985年夏天,刚工作就接受任务去澳大利亚开会,兴奋紧张。

1986年夏天,受到出版局指派为严文井和陈伯吹当翻译去日本开会,紧张愉快。

1987年夏天,在筒子楼里挥汗如雨,翻译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1988年夏天,从德国回来,沉浸在写纪实文学中,写了《哥们儿姐妹儿奔西德》等各种纪实特写。

1990年夏天,分到了城外河边荒地上的两室一厅宿舍,从此结束“波希米亚人”生活。

1992年夏天,停薪留职找工作,一边写《混在北京》,可以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当“专业作家”(对于提出离开单位的,找工作期间单位发全工资一年!那时工资105元)。小说写完,工作敲定,去当时鲜为人知的电视台外语部当电视片翻译编辑。

1993年夏天,分配去做专题记者,跑基层报道。

1994年夏天,摊上好差事,出国采访,去了瑞士芬兰。

1995年夏天,因祸得福,脱离忙碌的采访节目组,改做翻译编辑。

1996年夏天,因为英语专题节目扩充,开始做译制片组的组长,随后成为最早的制片人,居然原地不动20年制片不止。同年夏天作为访问记者赴美。赶上《混在北京》出德文版,就从亚特兰大直接去法兰克福书展参加首发式。

1997年夏天,一个月在香港作为专题记者参加“回归”报道。结束后赴澳大利亚的大学做访问研究员,做了很多公开讲座包括中国电视,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的西方文学翻译等等。

1998年夏天,因为与澳大利亚访问的关系,决定把劳伦斯的澳大利亚背景的小说《袋鼠》翻译成中文出版。第一次使用电脑翻译。

2000年夏天,赴英国的访问学者项目落实,准备去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中心再次开始1982年开始的劳伦斯研究。

2001年夏天,赴美国勒迪希写作之家一个月的访问作家。

2004年夏天,开始为译林出版社赶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完成后出版社遇到困难,无法出版,只能等待。

之后十年虽然有出版和发表记录,但居然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夏天,就是上班工作,下班写作翻译,不停出书。最有意义的事就是2010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英语学习的形式出版了双语版,了却一大心事。随后中文单行本也另行出版发行。评论说“波澜不惊”。这本书就此正常问世。

2015年夏天,我主编的《劳伦斯文集》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北省图书馆讲座《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2017年夏天,完成另一个标志性代表作《四世同堂足本》的译补工作。

2018年夏天,大学,河北山西省图书馆老舍讲座。

2019年夏天, 一系列讲座,包括回到阔别35年的母校讲座

2020-2024的夏天,退休四年归于纯粹的翻译写作讲座, 真正过上了“专业作家翻译家学者”的生活,每个夏天都是平静而充实的。修订了早年的《袋鼠》全书,翻译了《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书信选》,写了《劳伦斯传》,增加翻译一些劳伦斯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写了不少随笔与回忆书评等,已经出版了读书随笔集《巴别塔上》……继续夏天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