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我一波三折的高考奇遇
(2020-08-15 16:09:16)
标签:
保定三中高考经历 |
分类: 想当年 |
看到“新三届”微信公号上77级同学们对1977年高考前后的回忆越来越丰富深入,披露出来的细节和各种数据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离奇精彩的故事是那么引人入胜甚至惊心动魄,不禁感慨这才是活生生的历史,以前对77年的高考评论大多停留在理论和政治高度上,往往听起来缺少温度。现在有了这些个人史的补充,我感到四十多年前的一切不是常说的“历历在目”而是就在此时此刻。与那些历经磨难的社会考生的经历相比,我这个在校生考生真如一张白纸,没有什么故事,但我的高考也经历了一场莫名奇妙的遭遇,说出来也算当年的一个离奇的细节,影响了我的一生,不妨写出来献丑,给这个恢复高考的大故事增加一个小细节。我的经历跟他们比似乎微不足道,但落在个人身上也是压力山大。
1977年十月二十一日早晨的中央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宣布了当年十二月恢复高考的消息,按照规定我们本来要年底毕业的这批学生算“在校生”,不能都参加高考,只有百分之三的名额去参加高考。百分之三之外的落选人员要延长半年学期到1978年夏天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看来这百分之三的名额十分宝贵,如果能脱颖而出,就提前上大学了。那时由于多年的运动造成的心理阴影,人们普遍认为这次高考也许是一次试水,说不定第二年高考还会取消呢,如果这次考上了,等于捡个便宜。
于是各所中学的高中二年级都举办了一次选拔考试,按照百分比选出“选手”来。这样的选拔考开始得非常迅速,好像是听到消息三四天后就进行了,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我们年级不到三百人,按照比例应该是选出八个人来,竞争还是激烈的。每考一科后就公布一次分数的排名,气氛相当紧张,考得好的天天在看着排名算账,看自己综合分排在第几了,随着科目分数不断公布,每个人的名次都在浮动,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真是七上八下,很忐忑。我就记得我的数学成绩排在第九名,一下就掉出前八名了,但很快语文和史地/理化的成绩出来后我又进前八了。那次选拔考让大家明白了,高考是考综合实力,某些人过于偏科,某一科名次很高,但别的科目太差,很容易一夜之间落入谷底。有些哪一科都不是最好的,但永远在前八名里晃悠,反倒很踏实。
前八名选出来之后,又搞了一个后八名的排名名单,让他们跟着前八名一起复习,也是作为候补,随时替补前八名中出现意外不能参加考试的人,阵容很正规,就像打仗一样。这也提醒我,考前绝对不能生病出意外,否则我那个宝贵的名额就被后八名的人轻松顶替了。第二年万一取消高考,我还得下乡去农村当知青。
那年是考试之前就报志愿,等于是盲报,每人只有三个志愿可以填报,还有就是最后有一项是否服从调剂,老师让我们都填同意调剂,最大限度保证能有学校录取。
文理科考生前三门科目都一样,就是数学、语文和政治,数学文理科是同一张卷子,只有第四门不一样,文课是史地,理科是理化。文科和理科考生都不用考外语,只考四门课。但是外语考生要第三天参加外语考试。
因为我那次语文考得特别好,我第一志愿就斗胆填了北大中文系,梦想考上中文系将来可以当作家,并且准备第二志愿报省大学中文系,第三志愿报一个师专的中文科,摆出了一副非中文专业不上的架势。
我这种盲目自傲的态度遭到我的班主任兼俄语老师的坚决反对。他坚持让我第二志愿必须报外语专业,第三志愿再报一个史地专业。他说这样被录取的机会更大,不能吊死在中文这棵树上。我还“据理力争”,说报了外语我等于多考一门,只有一个多月复习时间,能少复习一门就少复习一门,减少负担。但老师说你多考一门就多一条路,你的俄语也不用怎么复习,就按照平时成绩发挥好就行。我当然心里明白他是俄语老师,希望我能考外语,但看我一门心思要上中文系又不忍阻拦我,就“妥协”,让我第二志愿必须报外语。但最大的问题是,那年没有任何大学的俄语专业在河北省招生,我考了俄语能读什么“语”?那不是盲目乱考,瞎猫碰死耗子吗?韩老师是外语学院毕业的,有经验,说没准就能碰上。英语考生太多了,很多都是中学英语老师,他们竞争力太强了,你就别报英语了,看别的小语种有什么你挑一个报吧,考小语种的人不多,就会从英语俄语考生里选,也许你中文考不上能蒙上一个外语专业上呢。我就想要不就报个斯瓦西里语(当年听相声知道非洲坦桑尼亚说的是斯瓦西里语)或柬埔寨语算了。最终他就决定让我第二志愿报河北大学日语专业。韩老师的决定令所有人都“敢怒不敢言”,因为他是外语权威,但所有人包括我都觉得这就是撞大运,就是瞎猫碰死耗子,惹不起他,就听他的吧,总不能让他生气。但我心里似乎很有定力,我肯定能上中文专业,就是考不上北大中文系,还有不同等级的中文专业接着呢。既然他“强迫”我报日语,我就姑且报之,反正考完前四门第三天再去考个俄语玩呗。于是我的三个志愿就这么轻而易举定了:北大中文系,河北大学日语,河北师大地理,外加服从分配调剂。
但因为我报了外语,韩老师肯定不会放任我不复习的,隔三岔五他都会把我叫去练习俄语,搞得我叫苦连连,因为那耽误了复习那四门课的时间,但我还得装作很认真的样子跟着他复习,有苦难言。
一个多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大考。那几天风雪交加,冰天雪地,考完四门大课,人家都歇了,我还得第三天去参加俄语考试。记得满场都是考英语的,只有个别考俄语的。打开卷子,基本语法知识和造句似乎答得很顺利,问题是词汇量少(我们只学了初中六册俄语,高中课本没有学过),到翻译部分就比较麻烦,很多词不认识,只能连蒙带猜着翻译了。考完后感觉一般。但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月竟然接到了口试的通知,据说笔试成绩上了75分的才能参加口试,这令我和老师都感到兴奋,说明我俄语考得还不错!口试老师是某个大学来的,他问了几个问题,还让我模仿他说的话(完全是考模仿和记忆能力,因为他说的我根本听不懂)。考完后他竟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我根本没拿俄语考试当回事,回来老师问都考了什么,我说不记得了,反正口试老师显得很满意。这让韩老师感到很欣慰,觉得那是对他的教学的肯定。
这之后是漫长的等待,一直等到春节后开学,开始有人接到录取通知书了。我们中学二个年轻的英语老师很快就金榜题名,分别考上了上海外语学院和北京外贸学院,都是一流大学,十分令人鼓舞。紧接着,我们八个人里考理工科的也陆续接到了通知,竟然有同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流大学,那些天几乎每天都有喜报传来,录取通知都是寄到学校里,老师几乎是在我们上课时就冲进教室宣布喜讯,引起一片欢腾和羡慕,考上的哥们就马上收拾书包离开教室,人家就在全年级的注目礼下开始奔向新的生活了。
我们这些没接到通知的很快就明白了,一流大学先录取,还没接到通知的最多就是河北大学这个级别的,然后就是师专一级的。当然还有可能就是没考上。只能等待。
这个时候我心中想的就是,北大没考上,别的一流大学中文系也不会要我,只能指望河北大学的中文系了。我们有的老师家里人是河北大学的,就去替我打听消息。很快就传来小道消息,说我的档案已经到了河北大学中文系,我的分数上了中文系的录取分数线,不出意外我能录取了,等通知书吧。
又在焦虑和盼望中等了些天,我还混在课堂上跟着大家上课,但心里完全是一个河北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的心态了。虽然跟那几个上了一流大学的没法比,但毕竟我没有考得太差,没有落入师专,在当年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的情况下,就算是胜利了。但我明显看得出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那就是没落榜就行了,还有人议论说早知道你考文科这么差,还不如让后八名的随便哪个人去考理工科,肯定能上一流大学。事已如此,我也只能是“臊眉搭眼”的接受现实:我是这几个人里考得最差的,给我们学校拖后腿了,否则人家就可以骄傲地宣布全部八人考入一流大学。
可谁知道更差的结果还在后面。过了几天传来消息,说我的四门总分上了河北大学中文系的录取线,本来是可以录取了,可这时发现我是“在校生”身份,对在校生要求比较苛刻,那就是总分达到并要超出20分才能录取。我可能是只超出了十来分,而不是二十分,这样我就被踢出了中文系。我天,我最怕的师专来了!我将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师专了!总分要超录取线20分,那等于要超过几万人才行。为什么对在校生这么苛刻?可能是觉得在校生占便宜了,学业一直没有中断,就该要求更高。
那几天我几乎走路都抬不起头来!轰轰烈烈考大学,最终考个师专,这样惨痛的结局让我怎么办?老师们都说绝对不能去师专,赶紧调整心态,好好复习半年,参加78级考试吧,别做梦了!
可是我仍然心存一线希望,那就是我第三志愿是河北师大地理系,也许不定哪天上着课就会有老师进来宣布我被河北师大地理系录取了呢!所以我上课时神情是恍惚的,什么题都做不上来,回答问题也是一塌糊涂,老师们感觉我怕是脑子出问题了。同学们看我的眼光也是怪异的。我就这样从一个学霸变成了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学渣。我甚至想,即使最终是师专,我也去上,我实在忍受不了这些目光了,我还要在这样的目光中生活半年,到78年夏天,估计我的状态恢复不过来,弄不好78级我连师专都考不上。还有,谁知道78年会不会取消高考呢,那个年代的运动把人们都闹怕了,感觉前途实在太莫测了。
就在这恍惚迷惘的时候,终于传来决定我命运的消息,而且是个大冷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被河北大学英语专业录取了!直到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看到白纸黑字,我才相信,世界上随时都会有奇迹发生。于是又是一通忙碌,老师们托人去河北大学打听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最终也没有打听到确实的消息,那边只说,发现中文系转过来的我的档案,四门课再加上俄语成绩,总分超过了英语专业录取分数线20分以上,符合在校生录取标准,就补缺录取了我。原来外语专业是按照五门总分录取,我的俄语成绩在中文系不算成绩。我这才想起来,非外语专业都只算四门成绩,外语分再高也一分不算。最终让我上了大学的还是我最没当回事的俄语。
这个结果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只有我的韩老师最高兴,因为他的一招险棋救了我,没有落入师专,而且实现了他的愿望,他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而且是考俄语读英语,1978年俄语已经沦为小语种了,英语开始成为全民外语,这个时髦让他的学生赶上了。
这个不好不坏的结局让我欲哭无泪,因为我要跟所有英语考生一起读英语,我连26个英语字母都认不全,是零起点,能不能跟上班,或者说即使跟上也是垫底的差生。但我还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出乎意料的现实,勇敢地去读英语专业了。
上学后,我听到了各种传言。有的说我是靠强硬的后门硬性塞进英语专业的;有的说是录取到收尾阶段,忙乱中没注意我的卷子是俄语,错当成英语考生录取的,回来发现了又不能退,只能让我进来撞大运,万一跟不上班再做退学处理也名正言顺;还有的说是因为那年英语专业没有招满,我总分又达标了,看我岁数小,就想拿我做个试验,看我零起点能追赶英语考生追到什么程度。总之,我谁都不认识,无从打听录取的过程,也没人告诉我真正的原因。我个人倒是相信最后一个理由,那就是反正空着一个名额,若降分录取英语考生,会有各种人走后门来争取,录取谁不录取谁麻烦很大,不如拿我堵住所有的后门,也做个试验,因为我总分够标准,只是外语成绩是俄语的。如果是这样,这个试验估计开始阶段很令人心惊胆战,如果失败,只能做退学处理,但最终三年半后试验是成功了,我毕业前考上了英语专业的研究生,那年全校考上了二十多个,占77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