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名:奇异的流星

标签:
文化情感历史 |
大概十五年前我写了这篇文章,后收在随笔集《写在水上的诺贝尔》里,修改后去年又收入《书房内外》。这篇应该成为我的保留书评文章,经常重新发表。张若名不该是流星,应该成为恒星才对。
但国内的“法国文学界”(我们的“外国文学界”很是壁垒森严,研究哪国文学的人就组成了哪国文学界)似乎从来不提这个三、四十年代中国屈指可数的法国文学教授及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因为她的研究文章既没有过去为政治服务的价值也没有新近的那种把文学当成科学或玄学研究的高深莫测。有的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文学创作机制的探幽,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的诛心之论。她的文字令人想起杨绛的《春泥集》,朴素而深刻,简洁但亲切。如果说杨绛的文字以理见长并闪烁机智,张若名的文字则是情理并重,情的底色更为浓重。一言以蔽之,是人话,是大仁大智之言。这样的文字在49年到99年间随波逐流的随便哪一场文学“热潮”中都算“落伍”的,因而难逃落寞的下场。
对于作家的创作动机,她是这样说的:
“天赋给他们一种无限的同情心,使他们能感到人世间一切的悲欢离合,能辨别出一切声音中的微妙与一切言语中的隐微。凡是他们所遇见的人物,其一举一动或一言一语,往往自己尚不知其意义,尚莫名其所以然;而我们的小说家,却全能独具慧眼,观察的清清楚楚。若从此点而言,我们几乎可以说,一切小说家全是观察家,而同时亦全是心理学家。”
笔者对法国文学不甚了了,但痴迷于张若名剖析法国文学大家如斯汤达、纪德和兰波之作品时涉及到的文学创作共通的那些个特质如小说家的创作心理(现在是否可列在“癫狂与文明”的课题下研究了?)、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现在或许可归入“虚构行为”一派也未可知)等等。她笔下没有那么多呕心沥血的词儿,没有那些诸如“能指”“所指”外加括号中的洋文注释,更鲜有“中西贯通”的努力去揭示外国的什么什么其实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什么什么。没有这些个“卖点”。有的只是她个人的洞察和考量,凭的是对创作的把脉甚至是一个潜在作家与作家的惺惺惜惺惺的同情。这样发自血液的感知文字自然是没有一字一典、一行一注的学术殿堂气,但是它分明是有典有注的,那典那注没有字,但分明让你感觉的到,那就是生命,是创作者血液的流动和方寸间须臾万变的灵动轨迹。
劳伦斯曾说:批评永远不会成为科学,它“关心的是科学所冷落的那些个价值。”张若名的文字让笔者再次体会到了感动。我庆幸,在这些文字形成近半个世纪后我能偶然与之相遇,而且它是出自一个前辈同乡之手。久久凝视着这个故乡土地上走出来的女人,那是一张随处可见的乡下女人朴实的脸。可她的心性竟是全然超凡空灵,明镜一般地映衬出所谓“作家”这类人的心地。这样的“仁义”之书,性情文字,多么让人心热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