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诺丁汉”

(2020-05-25 09:07:38)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about劳伦斯
“回到诺丁汉”

“回到诺丁汉”

     这几年颇有过几次“回到起点,再出发”的演讲,想来也是感慨。这些包括回到故乡保定的讲座,回到本科母校河北大学的讲座,回到研究生母校福建师范大学的演讲。近花甲之年才有机会“回”,真的是应了古诗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了。其实“回”的动作一直是有的,作为游子和毕业生,时常回到故乡和母校,旧地重游是必不可少的怀旧。但以学者和作家的身份“回”是一种本质上的回,能把自己三十多年的学术经历和写作经历通过讲座的方式分享给故乡和母校最符合“回”的本质。但这样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不取决于我个人的意愿,我也不会去要求“回”,虽然我也不期待某种正式的“请”,想象中的邀请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一声“回来做个讲座吧”的招呼。总有老同学和朋友在问我为什么没有“回去讲座”,我都是报之以淡漠的微笑或一句“顺其自然吧,我可能还不够优秀,也可能人家没有需求。”时光流水就那么悄然流逝,终于在临退休前听到了招呼,以我应该回去的方式“老大回”了。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但还有一个地方是该回而没有回的,那就是我作为访问学者逗留一年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按照访问学者的定义,大可不必把所访问的学校当成母校,仅仅是你情我愿,逗留一年,参加那里的学术活动,多数是旁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修一番,很多人其实是访而不学,连学者二字都称不上的。所以无论是接收我们访问的大学还是我们自己,双方都没有什么责任和义务。但我在诺丁汉英语学院的访学则过于专业了,那是劳伦斯的母校,还在劳伦斯的故乡,我可以说那一年是深度介入了劳伦斯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中心主任沃森教授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答疑,其实是起到了导师的作用。我也很努力,边学边写作,一年内写了二本书,一本是专业的劳伦斯研究著作《心灵的故乡》,一本是当年的英国社会观察纪实录《情系英伦》。回国后赶上国内出版沃森的巨著《劳伦斯的一生》,我为这本书的中文版推荐了最合适的译者并为此欣然作序,为导师的巨制传播做了应有的贡献。这样的“访问”成果应该说是访问人员中绝无仅有的。从我个人的感受角度,诺丁汉大学和诺丁汉这个城市对我来说十分重要,那样深度的体验给我的感受应该说不是母校胜似母校。因此我个人是一厢情愿地期待有机会以学术的身份回到诺丁汉与那里的学者和学生再次进行学术的交流。

     这样不切实际的愿望竟然在2019年出乎意料的实现了,是在诺丁汉大学的中国校区即宁波诺丁汉大学实现的。

     十几年前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成立令我感到很十亲切,没有想到的是很快他们的校刊《诺言诺影》的编辑就发现了我在《译林》杂志上所发表的随笔《诺丁汉大学城》并辗转联系我要求转载到他们的校刊上。他们的微信公号也与我有过互动。他们称我为校友,我还专门说明我不够校友资格,充其量我是个“表校友”。去宁波出差时我还专门抽空在一个傍晚去参观过那座仿照英国本校校园设计建设的新校园,感到十分受用,回来还写过文章发表在我的随笔集《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里。这个中国校园很能满足我的怀旧心情和我的认同感,让我觉得近在咫尺,只要去宁波附近随时都可以进去走走,从此我感觉在中国又多了一个母校,可以随时去回忆青春和成长的历程,上过三个大学的人毕竟是不多的,而每一个大学都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河北大学让我成了光荣无比的恢复高考后第一批77级一员,福建师大奠定了我的劳伦斯研究深厚基础,诺丁汉大学在我关键的不惑之年完成了一次学术上的定型,这样拥有三个母校的感觉是美好的,更是奢侈的。

    而促成我去宁波诺丁汉做讲座的是一位该校的图书馆员林老师,他因为喜欢劳伦斯的作品而在微博上与我取得了联系,有过互动,是他向负责讲座的有关部门介绍了我。而这所新大学里虽然有一座堂皇的劳伦斯报告厅,但在我去之前还没有人讲授过劳伦斯作品。于是我就成了在这里举行公开的劳伦斯讲座的第一人。讲座是在劳伦斯报告厅对面的阶梯教室进行的,我真的希望劳伦斯的在天之灵那天听到了我的讲座,我感到那一个多小时劳伦斯就在旁边看着我,我们在那一刻共处在同一个叫做“诺丁汉”的空间里,又恍惚是在诺丁汉本校的特伦特大楼里,我在那座老楼里与众多劳伦斯学者学习交流,经常晚上很晚才离开,那样的英伦天空下的美好夜晚与此时宁波诺丁汉的夜晚一样柔美,而这是在远离英国万里之外的中国!我是在我的祖国的一所中英合资大学里第一个讲授劳伦斯文学的人,我希望随着时光的推移,办学条件的不断成熟,这所大学也应该把劳伦斯当成自己的杰出校友向师生们做出详尽的介绍,劳伦斯的文学遗产也应该在这所大学里得到继承和传播。而事实上,校园里的劳伦斯报告厅似乎已经开启了这样的进程,只是还在等待时机吧?让我们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

Yes or no, anyway I was really back to the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my heart! For two days I lectured on D.H.Lawrence in UNNC,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in China's city of Ningbo. I also did some recording for the uni's podcast with a recitation of Lawrence poem Song of a Man Who Has Come Through!thrilling. Actually I was tol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ever a lecture of this nature was given in this new universit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15 years ago.The relationship of D.H.Lawrnce with Nottingham should be addressed here as it is the China campus of the home uni.of which Lawrence is a celebrated alumnus and a great son of Nottinghamshire. Thanks to the invitation from UNNC I had accomplished this ground-breaking mission as a self-appointed Lawrence scholar as a translator in and from China.And I always feel as if I returned to Nottingham Uni. where I had stayed for a year in 2001 as a visiting scholar to its D.H.Lawrence centre,for the campus was designed very much after the home uni. in style and environ, except that most of the delicious food provided in the students' dining halls are typically local,which I enjoyed very much. Fondest memories of both the city and the uni.,sure to go back there aga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