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可以成为行为艺术
(2018-05-10 15:27:19)
标签:
杂谈文化阅读推广 |
分类: 俺的随笔 |
每年到了世界读书日和各种图书节社会上总会举办各种盛大的推动阅读活动,报纸上会发表各种名人的文章,电视上会有各种名人演讲,平常也会有各种作家的朗读会和签售活动。这些都是看似轰轰烈烈的“一阵风”式推动,有时基本是靠公共投入,仅仅是造势,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但应该说多刮上几阵或经常刮,就会成为风气,对整个社会的阅读很有促进作用。希望这样的风多刮。
我知道在德国,常有为一本新书,作家像剧团巡演一样走遍全国,一站一站推广,因为德国不大,坐火车走上几个主要城市,成本应该不会很高,效果也不错。但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家这样就不可能,即使走遍大的省会城市,也会让出版社血本无归。但我确实发现有作家在走几个城市推广的,还有深入到中小学的(估计是有作品选入了中小学课本,销量确实很高的作家)。作家这样身体力行推广作品确实值得提倡,很接地气,但出版社丛成本上考虑,很少为一般的作家安排这样的旅行推销,基本就在本地搞个讲座和签售而已。
但在专业的文学出版和阅读领域内,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似乎做得更加润物细无声,也更有“可持续性”,往往是以出版一系列的作品批评和解读类图书的形式进行。如前些年著名翻译家李文俊曾领衔翻译出版过《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文学》杂志上推出的,当年影响非常大,后来又出版了,几乎成了青年读者们的必读书单。之后这类书不断引进出版,印象中还有《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美国经典长篇小说阅读指导》和《欧洲小说五十讲》等。我也是受了这类作品的启发,想到劳伦斯曾写过一本《美国经典文学论》,那其实也是为他到美国后进行文学讲座准备的十二讲,就翻译后出版了,当时害怕没有什么销路,没想到一直在再版。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欧美有很多这样的经典导读类丛书,经久不衰,而且年复一年花样翻新地出版,似乎都比较受欢迎。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著名文学研究大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作为主编出版的阅读与研究指南系列丛书,分为《布鲁姆的重要长篇小说家》、《布鲁姆的重要戏剧家》、《布鲁姆的重要世界诗人》和《布鲁姆的重要短篇小说家》四大系列,每册都是硬精装,但篇幅也就100多页,包括了每一个世界著名作家的主要作品内容提要、主要人物关系、作家自述、作家生平和重要的批评分析文章的摘要,文学专业的学生估计有这样的书在手,不用上课了,好好读,绝对能写出质量超群的论文拿学位。
如此深入浅出的导读系列丛书,应该说做得扎实到位,对推动阅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导读品种逐年增加,丛书的生命力自然得到了延续。这其中,丛书主编哈罗德·布鲁姆的名人效应也是这类书畅销的重要因素,他的号召力本身也是对文学作品推广的招牌。所以说推动阅读活动本身要扎实细致,其中的名人效应也必不可少。在专业的文学阅读范围内,有布鲁姆这样的大师领衔,导读丛书的品质就得到了保证,自然会吸引读者按照布鲁姆的选择书单去读作品,其连环效应自不待言。
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阅读推广,如何利用“名人效应”就很有讲究和策略,既不能仅靠刮“一阵风”,也不能仅仅利用某个行业名人的名气。如何把名人推广的效应和细腻扎实的推广工作有效地结合,就成了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这方面值得赞许有加的是加拿大著名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作者扬·马特尔(Yann Martel,1963—),他的一个举措把自己的名人效应与另一个社会名人效应相加,其结果是1+1无限大于2的。
一本畅销的关于书的书就这样诞生了:
起因似乎很简单和偶然,马特尔并没有刻意为之,但作为一个作家和号称“世界上最寂寞的读书会”的创办人,马特尔的双重身份的责任感让他产生了写这样一本推动阅读的书的灵感,这样的际遇可遇不可求。那是2007年在渥太华举办的加拿大文化艺术委员会50周年庆典。当时有50位艺术家应邀到场,应该说场面很大,气氛也很隆重,但文化部部长仅仅发表了一个毫无文采的简短致辞,令艺术家们颇为失望,而到会的总理斯蒂芬·哈珀则一言未发。这样的公事公办姿态在于政治家们来说似乎也算正常,他们只是来现身出席,其本身按照常理就算是一种表态,但对艺术家们来说这样的“遭遇”就难以容忍,因为它不符合艺术的标准。
马特尔敏感地意识到作为日理万机的总理的斯蒂芬·哈珀应该享受一些闲暇时光,宁静致远,也许读书会对他有所帮助。他完全出于一种关心和同情,竟然开始考虑为这个总理提供一份书单,因为他执拗地认为,只有受了人类文化遗产熏陶的人才能真正引领一个国家走向物质富强和精神的强大。
于是,这个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家就开始一个伟大的行动,他的做法是每二周给总理写一封信、谈一部文学作品,还将讨论的书籍随信寄给哈珀总理。为此他坚持了四年(当他因故不能继续这项工作时,有好几位作家接替他的工作,因此从未间断),共寄出101封信,赠书还多于101本。马特尔写给哈珀总理的五十多封信结集出版,引起轰动,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这本书就是《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书虫和总理荐书》。后来他写给总理的全部101封书信都结集出版了。
马特尔很天真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借名人效应炒作自己,他仅仅是作为一个公民在参与一个国家的阅读推动,他“绑架”的这个社会名人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公共人物,因此他读不读书或者读什么书就是国家大事。他甚至认为:一位由公民选出的公务人员理应像通告他们的财务状况一样向民众定期公布自己的读书情况。因此,“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或“斯蒂芬·哈珀不读什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私人问题,应该公之于众。
丛书单看来,马特尔为总理开列的书目偏重人文性,也是为所有人推荐的,有小说、戏剧、诗集、宗教文本、插画故事、儿童读物,但没有一本是直接关于治国理政的非虚构著作。其实还是意在培养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思维方式。比如他推荐了二本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其中,《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寄给哈珀的第一本书。马特尔的系列里虽然只写了一封信推荐中国作家,即鲁迅和他的《狂人日记》(是作家查尔斯•福伦代替马特尔寄送的,信中称鲁迅为“中国的托尔斯泰、中国的雨果”),但谈到了其他中国知名作家如把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与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愤怒的葡萄》进行了类比。这说明他对世界文学作品都有所考量,准备工作做得甚是充分。
作为总理的哈珀依然是公事公办地让工作人员给马特尔回了信,客气一下表示收到,这也符合他的身份。但马特尔的荐书行为大获成功,获得很多人的赞许,大家甚至加入了荐书活动,使得这次活动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艺术,一举多得,为阅读推广开拓了新的思路,不能不令人感佩。(见今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http://m.cssn.cn/zx/zx_bwyc/201805/t20180510_4243430_1.htm?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