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位女先生

标签:
记忆黑马微博文化杂谈 |
分类: 想当年 |
京城三位女先生
黑马(见今日晶报深港书评专栏)
直到那年采访杨绛先生时,我这个没有历史感的人才终于将宣统三年与1911年划了等号。于是我才意识到多年前逝去的没有血缘的祖母是杨先生的同龄人。可从我记事的六十年代初,就感到祖母很苍老了,一双半“解放”的三寸金莲小脚,满头白发。到八十年代初她去世前,只记得是宣统三年生人,听着那是极其遥远苍老的年代,感到她快九十岁了。
祖母去世后二十多年的2005年我偶然对杨绛先生做了一次宝贵的采访,那时杨先生95岁,看上去仍像七十来岁,比我祖母去世时看着都年轻许多。
发现她们都是宣统三年生人,这是一种何等的震撼啊。小城里一个传统的小家碧玉,嫁给了劳动阶级的男人,一辈子操劳辛苦,早早就白发满头,走了二十年了,可与她同龄的杨绛还在精神矍铄地驰骋文坛,接受我采访时快言快语像中年人一样,让我感觉是在做梦。我竟然在祖母逝世二十年后向她的同龄人讨教英国文学的问题。再看杨绛六十年代画了淡妆,身着旗袍的优雅身姿,我又想起祖母的六十年代身影,那是佝偻着腰,身穿黑布大褂儿,白发飘飘,忙里忙外做家务的形象。都是宣统三年生人,祖母竟然衰老得那么早,走得那么早。
我又想起八十年代末祖母逝世不久我采访的赵萝蕤教授,那时赵先生七十多了,虽历经政治运动折磨,仍然风度翩翩,高谈阔论。我们在厦门开会时,傍晚她穿着时髦,在厦大校园里和一批老教授散步聊天,一派潇洒。但我就是没想到赵先生也是宣统末年生人,是我祖母的同龄人。
同样在京城外语和外国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北大法语教授齐香老人,与杨绛和赵萝蕤同庚,也是这个领域里的女神级人物。她是齐如山的女儿,从小帮如山老人抄写给梅兰芳创作的剧本,后考得官费留法第一名,多年后携博士丈夫罗大冈回国,双双在法语界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这三位名门闺秀,念了外语,留学海外,归国后成了清华和北大少有的女教授、女研究员、翻译家,是冰心之后学界最耀眼的三女杰。可我怎么也想不到她们都是我祖母的同龄人。这样的对比很是令人感到心痛,但这就是同龄女人天壤之别的命运。我因为偶然的原因,接触到了这两极的老祖母们,体验到了他们全然不同的气韵,领教了她们全然不同的言语方式,对比的感觉真是刻骨铭心,这该是我宝贵的人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