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南院+老外文楼永久的纪念

标签:
河北大学外语系老楼文化 |
一直到90年代河北大学南院大门都是这样的。
进门后右手是红楼,当初是招待所,也当过一阵子教师宿舍。招待所门前是土地篮球场和排球场,是纯土地,下雨后一片泥泞。夏天我们在这里看露天电影。
进南门左手是老图书馆,我们的知识港湾。我在图书馆南边的乱砖堆上翻译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后来给图书馆补齐了我2010年前的所有出版物藏本。
更早的南门是这样的,右手是老招待所。这位是历史系77级的李珍,当时的校文工团女高音。
当年文工团美女是这样的,穿戏服。不知她们为何喜欢以南门做背景。
从西向东看外文系老楼。二楼西边第一个和第二个窗户是我入学时所在的英一一班的教室,我的座位就在第一个窗边,上课时可以看窗外的土操场,有事可以向下和向上喊话。外语系的特点是低年级时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朗朗读书声响彻大操场,不像大学,像小学哈。我们77级时地面没这么高,西门出来是洼地,也没有铺砖路,是土路啊。路下方的洼地里是土地的操场。
我大概是1998或99年来到外语楼前照了张相,是我与这座楼唯一的合影。土地球场改成花园草坪了。
新世纪某一年李纯同学回去拍了这样漂亮的外语楼照片,那是它最好看的时候。有了漂亮的便道,有不锈钢的垃圾桶,明显有清洁车,好像还有洒水车刚过。是小镇景色,我很喜欢这样的温馨场景。
门厅是这样滴,很朴素。我准备照这个样装修我的一套房子,重回80年代。
过几天老同学徐文英又来了,照了这个相片儿。他们两个都曾经是外语系英语教师,后来去米国发展了。
我们外文系英语和日语77级同学们1982年毕业啦,1981年底在图书馆前合影。左边第六人是著名翻译家劳陇,跟他学了很多东西,毕业后他还带我翻译过书。第八个是吴新教授,少有的留美海归。左四是黄为葳教授,英文写作权威,现在还在郑州大学指导研究生呢。左一是马仲元老师,我们的主课教师,关键的大三带了我们一年。中间那个大胡子老外是本校改革开放后请来的第一个西方教授,是他开了现代英国文学课,讲授了劳伦斯,伍尔夫,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用的新批评方法教授,我就阴差阳错地从这四个人里选中劳伦斯作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了。那时劳伦斯还是半禁止的作家,只有外文系还能接触到。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