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耳听E.M.福斯特说

标签:
福斯特文学创作谈话 |
分类: 书评/序/跋 |
黑马
最近看一部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三集英国现当代作家文献记录片,其最大特色是搜集到了那些早期经典作家的广播谈话录音或电视采访片段,如伍尔夫夫人唯一留存于世的几句广播谈话,于是她在我们心目中变成了“声像文”一体的真实存在了。与她同时期的大作家福斯特等则因为长寿而赶上了电视时代的开启,留下了电视谈话的录像,更是宝贵。
看这个片子我最大的收获则是多年来铭记于心的福斯特一句名言得到了纠正。我一直将其奉为文学创作圭臬,经常说福斯特接地气,不玩虚的,概括自己小说写作就是写三类人:我爱的,我恨的和我想成为的。毫无高谈阔论,没有呕心沥血的词儿,任何普通人都听得懂,甚至任何人学习写作都可以这样找到人物的原型写起来。这次听福斯特亲口说,方知以前的那三条圭臬的第一条不知是谁传错了,我更是跟着继续传错了。这次福斯特可是掷地有声,第一条“我爱的”应该是“我的同类”(the person that I am 直译就是 我是的那个人或我自己)!
福斯特真是率真,如此享有盛名的大作家,电视记者让他说点文学创作诀窍,他还是那么不忘初心,童贞一脸,甚至不怎么敢看镜头,几乎是嗫嚅着说了这么三句大实话,这似乎就是洗尽铅华,归于平淡,更显雍容。
错误自然是纠正了,但我还是希望福斯特也说过那个“我爱的”,把他的秘诀变成四条,也很接地气,也符合福斯特的创作特征,那就是忠实于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生活原型和题材,以诗意的笔法充分戏剧化他爱的、恨的、想成为的和与他同类的。也正是如此,他才取得了那个时代难得的成就。
劳伦斯与福斯特曾一度结为莫逆,但对这个大哥总局限于自身的小圈子表示不屑,毫不客气地批评福斯特,令福斯特噤若寒蝉,不惜一度绝交。但随着年龄增长,劳伦斯也认识到自己的偏激,反过来示好,而福斯特则从不动摇,一贯坚持自己的路径,私下里甚至写出了真正的“私小说”《莫里斯》。自己在生活上也是敢于坚持自我,与一个小自己二十多岁的警察一起生活,践行自己“only connect”(唯有融合)的追求和理念,最终在那个警察成家后还留在他家里,成为一个可敬的老爷爷。而劳伦斯又何尝不是最终高度忠实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英国中部矿区的环境,写出了与《莫里斯》结局相同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是与猎场看守私奔。
福斯特在谈话中特别强调自己是生活在“过去”和过去的自我中的人,他无法引领新潮,就是因为他难忘“过去”,甚至深入地挖掘那个过去。所以他的作品虽然不曾大红大紫,但每一部作品都是精致的,都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俯瞰众多作品,这是非常难得的。相形之下,有的大作家或许仅仅是靠某一、二部惊世骇俗的作品立身,同时还有不少平庸作品垫底。福斯特最终就是靠这种稳扎稳打的对自身熟悉的生活的忠实而跻身英国现代作家的最前列,与伍尔夫夫人、乔伊斯和劳伦斯齐名。用一句俗话说,如同考试,福斯特是门门全优的实力派,不是靠某一二手绝技而惊艳的明星派。
见今日《深港书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