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绛:春雨春泥最护花

(2016-05-28 09:58:52)
标签:

杨绛

阅读

毕冰宾

黑马

采访

分类: 散文/诗歌

杨绛:春雨春泥最护花

 

此文是《晶报.深港书评》专栏的约稿,谢谢。我只是10年前采访过杨绛先生一次,说印象肯定浅薄。但编辑说我还是译界人,应该有对翻译家杨绛的了解,可以说给读者。这就引起我从1981年开始读杨绛作品的回忆,作为阅读心得还是可以与读者交流的,就不揣浅陋,写了这篇,发在专栏里,如引用请分清字数不同的两版。
http://jb.sznews.com/html/2016-05/28/content_3535868.htm

杨绛:春雨春泥最护花

黑马

      杨绛先生走了,回忆起这些年读她的作品,感觉就是如沐春风,如逢甘霖。她早期的文论集是《春泥集》,书名取自龚自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今杨先生玉树凋零,正应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她还会长久地滋润我们。

1981年大四时我根本不知道杨绛是谁,就偶然与她洋洋洒洒的研究《名利场》的论文相遇了。我毕业论文是研究《名利场》的,我参考的译文译者是杨必,这个名字也是陌生的。因为是中英文对照学习,那本译著完全令我为之倾倒。杨绛的论文更令我震撼。

杨绛的文论与我那个时候读到的传统的论文风格迥异。整体格局是旁征博引,多语种注释遍布,一派渊博的学术气氛扑面而来,她论《名利场》,开篇就是俄文和德文注解,中间穿插英文法文注解。但其行文和语气却分明是有散文韵致的,娓娓道来,如潇潇春雨。这样的学术论文确实令人惊艳,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就想以后自己若做翻译就该翻译得像杨必那样,写论文是否也应该走杨绛这样的路径呢?

毕业之后才听说这部不朽的译著是经过杨绛修订的,她和杨必是姐妹,而书名是钱锺书起的。我感到自己太有福气,懵懂中的起步阶段就读到了这些优秀作品。

不久后读到新出版的《春泥集》,更是如获至宝,仔细研读。这本学术论文集在那个年代应该说是十分另类,其以散文笔法写学术论文的风格确实独树一帜。这种学术美文虽然不能代替主流的文学史和文艺理论,但确实是富有魅力的文学研究方式,是作者在审美的历程中完成美的写作,写和读这样的论文都是一场审美的深度体验,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而以后杨先生的散文写作又无不为深刻的哲理与广博的知识所渗透,与其文论交相辉映。

而身为作家和学者的杨先生做起翻译来,自己的学养与创作天分自然体现在译文中,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是一流的译文。同时她又严格遵守译者的本分,严格制约自己的才华,严格戴着锁链跳舞,跳到最为完美。这是因为她认为译者是‘’一仆二主,不可僭越自己的职责为作者代言,亦不可在胡文后面亦步亦趋,忘记自己为汉语读者服务的职责。“胡文尽倒”,译文要拆分、重组,如“翻跟头一样,拿捏好分寸,这就是“翻译度”。

在此我们看到杨绛先生表现出的是一个匠气十足的手工艺人的风范,完全放下了作家和学者的身段,又能将作家和学者的智慧与灵气同译者的忠诚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个蕙质兰心的译者。

钱锺书先生关于翻译有过“化境”和“得意忘言”理论,还说:“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但钱先生这些大而化之的理论却是由杨绛这个“大工匠脚踏实地实践出来的,而且通过一篇《翻译的技巧》形象地总结论证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命之树 她还借用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所谓“点烦”的理论,强调译文完成后芟芜去杂,减掉废字,她的《堂·吉诃德》一经点烦,就点掉十来万字。

杨绛这样大师与工匠身份相得益彰的人实属难觅。世上再无杨绛。杨绛:春雨春泥最护花

获取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