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史写作渐成风气
(2015-12-06 14:09:49)
标签:
私家史黑马 |
分类: 书评/序/跋 |
前两年傅惟慈老先生在养病期间一直忙着写他抗战时期流亡的经历并最终在一本杂志书里发表了,占了那本书几乎一半的篇幅。他说他过去只忙翻译和旅游,到了望九之年必须把那段岁月历史讲清楚了,发表后不久他就仙逝。与此同时他的儿女亲家叶君健的夫人苑茵也在九十高龄上推出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回忆的是她与叶老相识相知,断绝音讯几年后终于团圆相濡以沫到白头的故事。
他们的写作都没有任何煽情、高谈阔论,都是把自己当作最普通的知识分子,讲最琐碎也是最细节的历史故事,读后没有那种传统的“传记文学”的或悲壮或感伤或抒情的特点,纯属记录和叙述,让人记住的是生活的一道道痕迹。至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几乎只字不提。这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可以说是传记,不要文学。是真正的非虚构。
巧的是,都在这两年里,我收到了好几本这样的传记或回忆录。杨宪益先生外甥女赵蘅的《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干脆是流水账的日记,就是真实再真实的记录,以至于我抄录了很多段拼成了一篇书评,感觉这样才对得起原作。
另两本私人家史来自陆昕教授(陆宗达先生之孙)和林玉女士(诗人荒芜与名记者舒展之女)。陆教授的传记是写训诂大师陆老先生生前的交友游历,鸿儒满堂,诗书丹青随处可见,几乎是一本陆老先生与启功大师等大儒的交往论学记录,令人高山仰止。自然是毫无抒情色彩,只有学问和记录。林玉女士的书《舒家姐妹》看来是自费自印的,把安庆舒家六位如花似玉又才华横溢的姐妹花一一展现,同时将每位大才子夫婿也一并呈现,真是才子佳人齐聚舒家,令人艳羡。当然他们各自悲伤的历史也令人唏嘘,但林玉的叙述是冷静、内敛的,还收录了各位家长的作品,仅仅是记录他们的过往与非凡成就。
女作家郑建新联合兄妹四人所写的陪伴老父亲与疾病斗争走完最后一程的记录也是这样按照时间顺序如实写来,并没有流露过多的悲伤,而是令人感到温暖如春,甚至有如何照料病人的方法和饮食的搭配,是纯私人化的记录,没有那种“文学”笔法。
还有一本是我母亲的中学同学自费出版的私人家史。这位老阿姨在耄耋之年,战胜病痛,笔耕不辍,回忆了乡绅父亲苦难但乐观的一生,也写了自己一家兄弟姐妹从抗战时期到现在的迁徙漂泊的生活,没有眼泪,没有哀叹,只扎扎实实地记录下家里的过往,满篇的生活细节,细到怎么淘井、怎么做鞋袜。
这样的私人家史写作读来真是翔实扎实,也亲切,读后的感动自然是生发于内心的,而不是被作者的抒情叙述所激发。我为此感慨,我们终于走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那种煽情的“报告文学”的窠臼,回归真实的私人写作了。这种写作在同样的篇幅内,几乎全是“干货”,无论是著名人士还是普通百姓,似乎对此都有了共识并且都以同样的方式写作,令人欣慰。”非虚构“这个词用在这些师友前辈的写作上可谓名副其实。
http://jb.sznews.com/html/2015-12/06/content_3407101.htm?v=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