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段钟情《名利场》的日子

(2015-07-19 11:32:32)
标签:

名利场

萨克雷

黑马

杨必

分类: 书评/序/跋

    那段钟情《名利场》的日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稿费底单,似乎是被成批清理后又被有心人收购放在网上出售,不时看到这些底单的照片,想起很多如烟过往。这次偶然看到的是萨克雷小说《名利场》的翻译稿费单,译者是杨必先生,她是杨绛先生的胞妹。这张单子显示是人文社付的再版一万册的印数稿酬,他们为重新核定新的千字稿费标准很是费尽心思,我看到单子上面改来改去的笔迹,竟然从千字12元改成13元,最后被改成14元。这说明了那个低工资的年代里一元钱的分量之重。

     看到这张发黄的单子似乎是冥冥中的福分,因为这本小说是我本科期间读得如醉如痴的少有的译本之一,最终是以研究此书做了毕业论文。那时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在浩如烟海的名著里寻到自己的最爱,主要手段竟然和非英语专业的人一样是读大量的译本,因此译本的质量几乎决定了我们对一本小说优秀与否的判断。

幸运的是我借到了杨必翻译的《名利场》,还读到了杨绛所写的有关《名利场》的高论,是这姐妹二人的译文和论文把我引进了萨克雷的世界,让我在众多的英国名家作品中一时间独钟《名利场》,通读了几遍译本,才借来原文进行重点部分比对。写完论文我似乎明白,几年念英文专业,风扫残云般地生吞活剥一番英国文学,估计最终唯一的收获就是沉迷于《名利场》。为什么连莎士比亚、狄更斯、萧伯纳这些文学巨人最终都没能像萨克雷那样令我倾倒?但我就是非理性地独钟萨克雷,其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喜欢,是出自某种骨子里的认同。是萨克雷的笔调唤醒、激活了我天性中的喜剧和讽刺细胞。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那几年我一直像一个上足发条的轮子在疯狂地追赶和补课中旋转,几乎全部时间都用来读书考试和为考研做准备,整个社会也是在“拨乱反正”的高昂庄严的主旋律中突飞猛进,我活得真是紧张又呆板,自己天性中发达的喜剧细胞因此而处于蛰伏状态,突然读到萨克雷的讽刺批判小说,我似乎感到生命深处有什么醒了。

    毕业后开始读研究生,对我来说萨克雷毫无疑问是首选的研究对象,可阴差阳错导师组给我分配的专业是非虚构文学,一个毫无背景和势能的小小研究生无力改变导师组的决定,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所以就割爱了。想起大四最后几个月我们的美国老师在现代文学课上讲过的D.H.劳伦斯,他有很多非虚构作品可以研究,就有点不情愿地去研究劳伦斯的非虚构,未曾料到,这个转折成了我三十年来一直进行中的专业。

   但我深信萨克雷的文学基因依然传给了我一二,而且这首先是因为读了杨必的译本,那书里的英国各色人等至今对我来说都在说中文。好的译本就有这样潜移默化、历久弥新的影响力。后来走上文学翻译之路,肯定与苦读《名利场》的译本有关。而没做萨克雷研究和翻译也是天意,因为杨必的译本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http://jb.sznews.com/html/2015-07/19/content_3284714.htm#0-tsina-1-2368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13cfe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