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穷死”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2015-05-17 20:20:47)
标签:

张友松

分类: 答问/问答

似乎是在广州的青年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症弃世的那段时间,在网上不期搜出一篇文章,标题是《翻译家穷死成都》,这是个极其令人抑郁的标题,看了几眼就看不下去,因为说到的那个叫张友松的老翻译家闻所未闻(以我在翻译界当编辑和译者多年的经历,我都不知道的翻译家似乎就是来历不明的人了),又赶上我们的小朋友孙仲旭抑郁而去,就很不耐烦地关了网页,心想又有标题党来给大家添堵,估计就是抱怨翻译稿酬低,一个老译者入不敷出,晚景凄惨的故事,但无论如何用穷死这个字眼是耸人听闻。我们抱怨稿酬低时也是用调侃的口吻,嬉笑怒骂一番而已。前年我们一批译者出了一本书书名是《翻译的尴尬》,大都是这个调子。因为我们经历过当文学译者的黄金年代。1988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40万字的译著,千字稿酬标准是13元,等于我发大财了,挣了六年的年薪(那时月薪是62元)。后来工资涨了一百到二百倍,稿酬只涨了4倍到千字60元,做文学翻译的富裕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大家都是有一份工作,业余做文学,谁也不会觉得穷,说“穷死”就更是故弄玄虚。

但几个月后这个所谓标题党的新闻就让我不得不正视:那个“穷死”的张友松竟然确有其人,而且在五十年代曾经是著名翻译家,与周作人一样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特约编译员”,享受每月300元的预付稿酬,而且是马克·吐温的专门译者!几代读者耳熟能详的名著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镀金时代》、《密西西比河上》、《傻瓜威尔逊》、《赤道环游记》等都出自张友松的译笔。

我原先以为新中国英语界专门一对一翻译外国作家的开先河者是李文俊先生(专攻福克纳),我是紧步李先生后尘专攻劳伦斯并为此暗自得意。现在才知道1950年代张友松先生就专攻一个马克·吐温,而且是在萧乾先生的建议下走上这条路的。

但张友松就如同中国文坛上划过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因为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作品就改用“常健”笔名出版,从此张友松这个名字就从著名译家的行列里消失了。文革中受尽迫害,还被街道上的暴民打瞎一只眼睛。到文革结束,虽得到平反,但这位1903年出生的民国老人年事已高,又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无单位、无工资、无养老金,仅靠北京政协资助少量生活费,与同样无工作的老伴随下岗的女儿偏居成都陋巷。贫病交加中在陋室寒屋里借助放大镜依旧辛勤笔耕不辍,翻译着他钟爱的马克•吐温作品,直到92岁撒手人寰。没有讣告,没有“单位”为他送行的告别仪式,悄然远行了。

严格说,在城市低收入者的街上大家生老病死,似乎也平常,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邻居竟然是著名翻译家,他曾经锦衣玉食,西装革履,备受尊敬,因为“反右”和“文革”两次沉重惨烈的打击而过早被埋没于陋巷。似乎是缘于这种“落差”和历史悲剧,才说他是“穷死”的。

    今天看来,张友松真是个神话和传说了。我也总算知道了我们这行里的一个非凡的前辈,似乎感觉自己的根又长了许多似的,悲哀与幸福感交织,挥之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