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大半个中国去写专栏(深港书评)

标签:
深港书评专栏黑马 |
分类: 书评/序/跋 |
|
||||||||
黑马 能当专栏作家是我珍藏了很久的一个梦想,但一直没有实现。所以某一天晶报的朋友让我加入一干神奇的专栏作者人马当中,我竟然觉得是一个梦想很久的馅饼duang地砸到了头上。但也因为思念太久太久都把人想老了,所以晶莹的馅饼真砸过来时会有自省:我行吗?别粘在人家手里甩不出去。所以最明智的就是敬谢不敏。仅靠着多年专门贩卖劳伦斯的底子而人家又不是让你开劳伦斯专栏,你还能另有什么作为? 主编先生像是知道我的局限,很是好心嘘拂一番并替我想了路数:贴近劳伦斯开辟蹊径,专写某一流派或某一时代或某一类作家作品,这样有利于写够量后顺利出书。这么好的主编上哪儿找去?这无异于栽培我。任何想进步和敢于开拓的作者都应该感激并誓死答应。可我到了这个岁数深深明白,无论从功底上还是时光分配上这双周一次的专栏对我都是挑战,最好是知趣地退避三舍。 这种退让与我对专栏作家的认识和梦想颇有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是青年时,就以为作家就是以长篇和中短篇小说为主业的人,写好了还能再在报刊上发些散文随笔什么的。看到报刊上有专栏,也只是固定的一个名称,专栏下面的作者名字每天轮换,只要符合专栏定位,谁都可以写。那时我还在出版社当编辑,突然有一天总编室按外来稿件的类别把一本美国人写的时评作品集分发到我手里审阅时,我发现那个美国作者的头衔是“专栏作家”(columnist,戏称柱子人),他的谋生之道就是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开专栏,于是我对英文的columnist第一次有了感性认识,那就是要当一根坚挺的柱子顶在那里不倒还要出彩儿。后来随着我们的报刊越来越多,渐渐也有“柱子”们出现了,直到我身边的朋友里开始开专栏甚至连续几年当“柱子”,很是令我羡慕嫉妒,可我知道自己的栏里猪羊甚少,很难到处去卖,当不了人家报纸的“柱子”,也就只剩下羡慕,连嫉妒的底气都没了。看他们每周一小篇,每月或双月一大篇的“柱子”定期拔地而起,我只能佩服人家太渊博,太文思如泉,底子太厚取之不竭,望尘莫及。 基本上主编要培养我当“柱子”的一片冰心要让我这不争气的劳伦斯专业小贩儿给消解了,估计他觉得瘦死的黑马总比毛驴大,还有潜质,就给我自新和自信的机会,就让我写与书人书事或与书人书缘有关的内容,真是善莫大焉。但考虑用这两个短语当栏目名称时,才发现那是冯亦代老和唐德刚先生的随笔集书名。终于有了一个叫“书房内外”,是名人们没想到当书名的,我就不舍分秒占下,下次我出书就用这个,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