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的情感与悲剧(访谈)

标签:
情感劳伦斯 |
分类: about劳伦斯 |
《礼志》杂志4期刊发一个三人谈,聚焦劳伦斯的情感。具体以杂志刊发的稿子为准,这个是记录稿。
栏目:文艺志·客厅
标题:劳伦斯的情感与悲剧
主持人:朴鸢儿(《礼志》杂志高级编辑,以下简称“朴”)
嘉
地
正文: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作家。因为在作品中毫无隐讳地描写人类的性爱和性心理,他曾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这个出身寒微的作家,为何能写出反映一代英国青年男子困惑的作品来?他为什么会有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心理?他那场离经叛道的婚姻对他的作品和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礼志》特别邀请《劳伦斯文集》的主编、翻译毕冰宾老师和北方工业大学的王鸿博老师,来谈一谈关于劳伦斯的作品、情感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
朴:毕老师,您是劳伦斯作品的资深译者,已经翻译了他十余部著作,还担任了这套十卷本《劳伦斯文集》主编。您能说一说是怎样和他的作品结缘的吗?
毕:我是77级大学生,就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我上学时,劳伦斯的作品在国内根本没有人翻译,也没有人研究。从1980年以后,国内大专院校的外语系开始聘请外教讲课。我们的美国外教给我们开了一门英国现代文学的选修课,选了几个作家来讲,其中就有劳伦斯。外教用”新批评”的方式给我们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结构、用词对提升主题的作用等。当时讲了他的一篇作品《菊香》,作品中总是提到菊花,后来我们才知道,在西方,菊花只有在办丧事时才会出现,他的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在院子里走的时候,菊花就别在胸口上了,这就是一种暗示,后面引出了她的丈夫是个矿工,因为坍塌事故身亡的情节。这种方式对我们这些中国学生来说很新颖。我当时就对劳伦斯产生了好奇:他作为一个矿工的儿子,读了一个大专文凭,当过小学教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出身,写的作品又是反映英国矿工的生活,为什么会被无产阶级政权的苏联评价为“颓废的资产阶级作家”?我们用了苏联教科书,也就认定他颓废。我就觉得这个作家我要好好研究一下。我读了英文原著,发现劳伦斯笔下的矿工生活非常真实,他既不把他们当英雄,也不当成低贱的人,而是忠实地刻画矿工家庭的悲喜剧,他很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连他们家里的陈设都写得很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很强的生命力。就这样,我很偶然地研究了一个当时国内没有人研究的作家,这对我是很有意义的。
朴:两位对劳伦斯的作品整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王:我今天来就特别想跟毕老师探讨一个问题,劳伦斯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代表作,是在长篇上看得更高一点,还是中短篇上看得更高一点?国外有的研究者认为,他的长篇虽然在两性关系的描写上能反映他技巧上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结构上相对的散漫、随意也是影响他长篇小说质量的一个缺陷。相对来说,因为中短篇小说篇幅有限,结构上浓缩,某种程度上更能代表他的风格。很多人把长篇小说作为劳伦斯的代表作,但其实不见得是这样的,这个前提可能需要辩驳一下。
毕:基本所有人看劳伦斯都是把他当作一个novelist,就是纯粹的长篇小说作家;但是作为writer,写作的范围就宽泛了很多,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等,这是writer的成就。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还是很厉害的,这套文集里都收录了。另外还推出一个文论作品集,这连国外的其选本都没有这么做,因为劳伦斯还是一个文论家。劳伦斯不是一个纯粹的novelist,而是一个艺术家。
朴:劳伦斯的作品中因为有性爱描写,导致他被批判了很多年。那么作为一个文学家,他作品的价值表现在哪里?
毕:关于性爱描写,在劳伦斯最早的小说里已经有这个倾向了。他从一开始就写家庭关系,这肯定会涉及到夫妻关系、恋爱关系。他的前两部作品都没有引起关注,直到《儿子与情人》出版后才声名鹊起。《儿子与情人》描写了矿工家庭的子女在父母很紧张的夫妻关系中心理畸形的成长起来,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很重的,和父亲关系又很紧张,父亲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所以把孩子推向母亲这一边,加上母亲对儿子本身就有这种爱和依恋,这样母子之间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相互依恋的感情了。前两天我在翻译劳伦斯的诗歌时,正好翻译到了一篇劳伦斯讲母爱的诗,诗里讲的很清楚:其实爱是一种潜在的索取。在诗里,他看到母亲从年轻到头发花白,经常用一种很哀怨的眼神看着他,在对他报以期望、期待,这不光是对儿子前程的期待,还有对感情的期待。他说我怎么才能满足母亲这么强烈的期待,真怕自己回报不了能让母亲满意的感情。这是他年轻时写的诗,在那样的年龄,一般的男孩子不会有这么细腻的感情,但是劳伦斯已经感觉出来了,他母亲对他的爱已经让他快窒息了。这是一种变态的爱,很影响他和别的女孩子谈恋爱。劳伦斯在跟他出版商写信时说,你不要以为我写的是自己家的生活,我写的是整个一代英国青年男子的生活和困惑。这些青年男子大多是在这种很畸形的家庭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恋母情结是非常重的。但他们的内心也在挣扎,在他们成年以后和别的女孩子谈恋爱时,这种母子关系就形成了一种很强的障碍。
王:劳伦斯是一位非常真诚的作家。我们的思维往往有一种惯性,这个作家喜欢描写情色,是不是他的私德会有一些问题啊?但是劳伦斯的人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当然平稳之余也有离经叛道的部分,比如和他相伴终生的夫人弗里达,俩人是私奔后结婚的。弗里达比他大六岁,俩人相识时,她还是劳伦斯要求职的那个学校的德国教授的夫人。并且弗里达成为了他很多作品中模特和原型。另外,在劳伦斯的文论里,他作为一个出身布衣的作家,本身在文学界的起点并不高,他能去批评同时代的像高尔斯华绥这样的文坛大师,这可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像他评价高尔斯华绥,认为后者笔下的人物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社会生物,这些社会生物如果有性关系,就像狗们做的事……这个批评在我们今天来看是一种酷评,但当时的劳伦斯只是一个文坛新秀,敢于这样评价一个文坛大佬是很不容易的。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博出位,而是出于对文学的一种真诚态度。
朴:劳伦斯的母亲对他的影响,除了体现在《儿子与情人》中,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吗?当他的母亲去世之后,这种影响有没有慢慢消失?
毕:劳伦斯的母亲是在他当小学教师时去世的,但那个时候,劳伦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发育成熟,这种积淀根本无法抹去了。刚才鸿博讲劳伦斯与比他大6岁的弗里达私奔,这个选择跟他的恋母情结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一定要找比他年龄大的、成熟的女性。另外,劳伦斯的母亲在家里是一种有知识、有文化的形象,当劳伦斯遇到弗里达时,这个有着德国贵族背景的教授夫人的谈吐、举止比他的母亲当然出众得多,当劳伦斯看到一个比他的母亲精神上还强大的女性时,自然就会被打动。当然,弗里达对劳伦斯也是有各种暗示的。年轻时的劳伦斯可以说是一表人材,当他轻快走进弗里达的家时,弗里达也是怦然心动。两个人基本上是一见钟情。劳伦斯需要一个有知识又美丽的女性替代他的母亲,而弗里达正好厌倦了丈夫的冷落,需要有人充实她的精神生活,所以他们的诉求正好契合。如果劳伦斯是正常家庭出来的,可能就是崇拜一下这位夫人就算了,绝不会想到私奔;就是因为他的恋母情结太重了,而这种情结一定要具象化,所以才会和弗里达一拍即合,这个选择可以说是二次恋母。所以说,他母亲对他的影响并没有在她去世之后就消失。
王:英国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可能是楚河汉界。劳伦斯笔下的理想人物,是既能突破出身的界限,又有高贵的教养的一种人。比如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男主人公麦勒斯,出身和劳伦斯是差不多的,但他读过大学,文化水平非常高,恰恰是这一点,才让他对女主人公康妮有所吸引。劳伦斯还有一部中短篇小说《太阳》,写的是一个贵妇人到西西里海边去晒日光浴时,对西西里农民的那种幻想。那个农民身体强壮,但是在精神层面几乎没有什么交流。麦勒斯显然是这种类型人物的深化和发展,和查泰莱夫人能够在精神上交流,并不是纯粹的男女之间的肉体吸引。劳伦斯写男女关系是非常严肃和真诚的,而且逻辑上也很合理。
朴:劳伦斯和弗里达的婚姻是怎么样的呢?有人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生病之后,弗里达在外面找了情人,刺激劳伦斯写出来的作品。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吗?
毕:在劳伦斯没有生病时,弗里达就已经出轨过。弗里达的情人很多,在没认识劳伦斯之前,她就有过很多情人,这些情人都是比较有成就的男性,像其中有一个心理学家是荣格的学生。要知道,德国的妇女解放是全世界最早的,弗里达出生在那个年代,又是德国贵族家庭出身,家庭成员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她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弗里达家有三姐妹,她的姐姐是德国第一个经济学女博士,是马克斯·韦伯的情人,很有意思的是,她跟韦伯的太太相处得非常好,俩人分工合作,韦伯的太太负责打理韦伯所有的版权;弗里达的姐姐不仅在知识上能给韦伯做助手,在爱情上还是有力补充。德国的妇女解放可以说是很彻底的。在那个环境里弗里达的出轨也不能说是不道德,只能说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吧,据说算“非道德”。他们夫妻的感情还是很好的,劳伦斯生病时,弗里达一直伴在他身边照顾,一直到劳伦斯去世。弗里达在回忆录《不是我而是风》里写劳伦斯去世时,说我的手攥着他的脚踝,感受他脚踝部位血脉的跳动,直到血脉不再跳动为止。劳伦斯曾写诗说:把我的脚放在月亮上,我就像一个神一样,在月光下走过,走向死亡。弗里达捏住劳伦斯的左脚,朗诵劳伦斯写的祈祷、超度的一首诗,这种爱情不论如何,结局还是很美好很浪漫。
王:我认为,不管劳伦斯和弗里达的感情关系如何,读者都没必要过度阅读或过度想象,把作者恋爱的事实在作品中找一个影子,对号入座是徒劳的,也没有意义的,这不是文学阅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朴:劳伦斯的朋友关系是怎样的呢?罗素为什么说他是法西斯主义?
毕:罗素和劳伦斯有段时候是莫逆之交,谁都无法想象劳伦斯这样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作家,居然被罗素这样的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高级讲师赏识。罗素一眼就发现劳伦斯是一个天才,劳伦斯写出来的作品是罗素永远都达不到的。罗素是循规蹈矩的家庭出来的、研究领域很深刻的人,突然发现有这么一位作家,对他就很有吸引力。两个人有段时间还要联合搞讲座,因为他们都是反战人士,但在为了讲座沟通的过程中两个人闹翻了,因为他们发现彼此的观点和目标都不相同。这两个人都是个性很强的人,决裂之后还给对方非常差的评价。罗素说劳伦斯思想中有种法西斯倾向。劳伦斯到后来相信绝对的权威,觉得英国已经烂透了,需要有个人魅力的人来拯救。罗素肯定接受不了这种观点,他是自由主义的代表,所以即使劳伦斯后来去世了,罗素还是骂他,到他80多岁的时候还在骂。罗素这个人也是比较刻薄。但像福斯特就不一样。福斯特跟劳伦斯也莫逆之交过一段时间,最后也是因为思想上的分歧决裂了,但是福斯特人比较和善,决裂了以后没怎么骂劳伦斯。在劳伦斯死后,福斯特第一个站出来称赞劳伦斯,说他是我们这一代人里最有想象力的作家。福斯特觉得劳伦斯可能为人处世有问题有缺陷,但是他的作品还是要肯定的。他能够把人和作品分开看。
王:从这个事可以看出,英国的知识阶层还是有一种真诚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意见都敢于表达出来,敢说真话。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向劳伦斯那个时代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