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羡慕的生活方式

标签:
文化 |
分类: 想当年 |
这年头提倡做梦,我就想起我从少年到中年做过的两个破碎的梦来。想想那不过是想过啥样的日子而已,而且还多是经济问题:靠啥吃啥饭而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靠上啥吃啥饭,就是怎么和什么的问题。即使是这个碎了的梦也不能自己见谁跟谁倾诉,那得累死,还是得靠个媒体给帮着说出去,于是就靠文汇读书周报广为传播了。
曾经最羡慕的生活方式
黑马
这次帮萨沙买到这书,自然要重温一下给了我梦想的那类人的代表张抗抗的成名作。开头的浪漫抒情描写感觉是中学女生的作文,最后的结尾“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之间的那条分界线啊!”与书名完全呼应,是标准的扣题作文。但就是看得我几乎笑喷。这些当年读来感觉振聋发聩的句子,就这么让时代给消解得令人哭笑不得。可就是这样的文学曾经让我做起了作家梦。这里毫无取笑的意思,因为张抗抗后来的作品完全转型了,很不简单。估计萨沙是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作家的转型之秘密,那他就选对人了,张抗抗是个绝好的标本,有很强的代表性。
专业作家梦破灭后我跌跌撞撞地本硕连读毕了业,算是外国文学行列里的一员了。在出版社一边当编辑一边翻译劳伦斯和写自己的小说散文。这时我的“专业梦”又被另一类人激发而起,这就是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大研究员们。我发现他们很多人几乎都是各自“包揽”一个外国作家或某国某阶段的文学研究,成了专家,而且那个地方基本不用坐班,可以借了书回家去研究。这等于是另一个作家协会,似乎因为其外国文学的特色显得更有学术含金量,还能经常出国,那在八十年代真是令人高度向往。我又开始做梦。心想自己虽然毕业院校牌子不硬,但靠着自己发在社科院刊物上的论文和几本翻译作品估计也能以“同等资历”调到那里去工作。等我开始动这心思时,人家那里招收的起点已经升到博士学位了,这个硬指标令我的梦立即清醒,因为我不敢在九十年代初去上考场考博士。因此我就算梦断社科院了。两个不上班专业“坐家”的梦就轻而易举地破灭了。
而这次帮萨沙买社科院老研究员张黎的随笔集《德国文学随笔》时,我重温起当年的专业研究之梦想了,而且因为搜书时发现网上在拍卖这本书的稿费单,我的重温就更具体了。
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稿费扣税后不到三千元。在1986年,是我月工资的50倍也就是我4年的工资。在那个年代这是小天文数字了。作为张黎先生,这本书里的文章是他很多年的文章积累,但文章单篇发表时已经是有过稿费的。这样算从收入上基本上是第二次付酬。他还有很多别的文集和翻译作品出版。在低工资、福利分房的年代从事这样高雅而收入不菲的文学研究工作怎能不令我神往呢?因此竟敢斗胆不顾自己学门清寒,资历浅薄,也暗自做起这样的“专业”梦并公然跑去社科院外文所申请调动工作了。
九十年代之前的这两个专业梦都不可逆转地破灭了,但那种梦想的美好情愫还是很值的流连。举世滔滔之下,早就没了什么专业梦,但今天帮萨沙买了这些书,抚摸着这些70年代和80年代的旧书,还是浮想联翩起来。而且网络时代,竟然还能看到张黎这本书的稿费清单,就更让我的梦重温得翔实起来了。
(张抗抗《分界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62页,定价0.84元;旧书上盖有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学校的图书专用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