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 Context,NoText”——劳陇翻译札记之一

(2013-11-18 22:28:33)
标签:

文化

分类: 想当年

  劳陇先生的翻译论集快要出版了,近水楼台我先得到了部分初排的稿件,第一篇就是这一篇,这是他给我们大三时期上课的内容之一,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今天又读到,真是亲切又感动。当年上课是大课,劳陇先生一口浓重的无锡口音,中间穿插英文,我们听得很吃力,课下就传看他写的文章,这篇就是其中一篇。雪泥鸿爪,昨是今非,有机会再次读他的文章,并且有机会看到他的文章结集,再上一次大三课,这要感谢他的女公子,一篇篇地把旧文找齐了。盼望远在郑州大学的我们的黄为葳老师写完序言,这书就能出炉了。当年黄老师和劳陇一起白手起家,创立了河北大学的翻译教学传统并带出了第一批翻译学研究生,功德无量。如今黄老师为劳陇师的文集作序,为他们的合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给我们这些学生留下了一部可以经常重读的教科书,对热爱翻译的人们也留下了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此乃一大好事。望穿秋水中。下面是这篇论文的全文,应该是发表在79年的“翻译通讯”某期上,起初那杂志还是小开本。  

 

 No ContextNo Text”——翻译札记之一

 

  “准确”与“通顺、易懂”是我们从事翻译工作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准确”尤占首要地位,必须在“准确”的前提下,才能要求译文的“通顺、易懂”。因此,准确理解原文是做好翻译工作的根本。

  如何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呢?我认为,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而切不可一词一句孤立地去理解。英语中有句成语“No context context意为:The parts of a discourse that surround a word or passage and can throw light on its meaning.”,no text”非常精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汉语中有“断章取义”(to interpret out of context)也含有这个意思,就是说,脱离了上下文,不可能对一词一句有真正的理解。

  为什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意呢?这是因为任何一篇文字,一段讲话,都代表一个完整的思想。它并不是一些词和句的机械堆积,而是由词和句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词与词、句与句之间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割断这种内在联系,就不可能理解思想的整体。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从汉英这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两种语言是在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在词汇含义、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别。所以,它们的各个单词或词组,其含义与用法,错综多变,不可能机械地作相互对等的比较。同一个英语单词或词组,用于不同的上下文搭配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必须选择适当的汉语词汇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决不可用同一个汉语词汇,到处套用,以致形成词意扦格,使人无法理解。

举一个最简单的词例:run”的一般含义是“跑”,但是用于不同的上下文结构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思。例如:

 

The play ran 200 nights.这出戏连演了一百个晚场。

My watch has run down .我的表停了。

Water is running short.水快用完了。

My school runs a factory.我的学校办了一个工厂。

Run the blockade.冲破封锁线。

Run across an old friend.偶然碰见了一位老朋友。

 

以上run这个词,如一律译成“跑”,岂不可笑!

又如常用副词词组“at all”一般含义是“全然”,但是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结构中,表达的意思却各不相同。例如:

 

I dont know him at all.我根本不认识他。

That would not help things at all. 那会丝毫无济于事。

I was surprised at his coming at all. 我奇怪他竟然来了。

Do it wellif you do it at all.既然做了,你就得好好做。

You must know itif you know anything at all. 如果你当真知情的话,就该知道这回事。

 

以上这些,“at all”如果都译成“全然”,文理就不通了。

其他许许多多的词或词组都同样具有多种含义,必须结合一定的上下文才能确定它的意思,脱离了上下文是无法准确理解的。例如在联合国文件中常常遇到“challenge”一词,基本含义是“挑战”。例如:a challenge to world peace and security (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挑战)。但用于不同场合,却可表达许多迥然不同的意思,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意思。举例如下(其他一些用法,见《翻译通讯》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不赘):

 

The local press challenged the license of the TV station. 当地报纸要求吊销那个电视台的执照。

The Australian football team challenged the Americans to meet them next summer.澳洲足球队邀请美国队明年夏天进行比赛。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of capitalism is under greater and greater challenge.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正处于越来越难于应付的局面。

I have constantly challenged my own theories.我经常检查我自己的论点。

He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to challenge the interest of all concerned.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We express our gratitude for the outstanding and challenging speech of Mr 我们对……先生非常出色、发人深思的演说表示感谢。

 

最后一句的“challenging”,如按原意译为“挑战性的演说”,那就不只是不通,而简直是荒谬了。

为了求得谁确的理解,对词句进行语法分析是必要的。但是语法分析也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如果脱离上下文机械地进行语法分析,也会误解作者的意思,达不到“准确”的要求。例如:

 

We believethey died in search for a panacea to allay the winds of dogma and the gusts of revolutionary tendency towards a more peacefulfreer and more harmonious society.

 

(文中“they”系指一九六八年在太空飞行中牺牲的宇航员。)在这句话中,“towardssociety”这个短语无论从语法结构或词的搭配上看,似乎都应修饰“tendency”而不可能修饰别的词。因此,原译为:

 

“我们相信,他们是为了寻找一种万应灵药以遏制教条主义的风气和趋向于和平、自由、和谐社会的革命风暴而牺牲生命的。”

 

这则译文,词句既不通顺,意思也不合逻辑。既然是“趋向于和平、自由、和谐社会的”革命趋势,为什么要加以遏制呢?这是说不通的。作者不可能是这样的意思。实际上,作者原是用“towardssoeiety”来修饰panacea的。因此改译为:

 

“我们相信,他们是为了寻找一种万应灵药,以遏制教条的风气,防止革命的风暴,为实现一个和平、自由、和谐的社会,而牺牲生命的。”

 

这就说得通了。

以上这些例子充分说明“No contextno text”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任何一词一句,脱离了上下文,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更谈不上准确地翻译了。

但是context这个词的含义还不只是指上下文而已。我们看到现代书刊上对context这个词的用法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指“上下文”,而且指“对于某一事件、某一个人、某一作品有关的一切情况、背景和环境”(The whole situation,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relevant to a particular event,personality,creation,etc)。由于context词义的发展,“No contextno text”这句话具有更深更广的意义,从而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准确理解一词一句的含义,不仅要联系其上下文,而且要结合有关事物的具体背景和条件以及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全面的考虑。否则,就不可能求得真正的理解。

 

[例一]But the empire was too large to be controlled from Londonandas with the Rome Empire of oldcentralized control finally showed that it had a weak linkand the machinery of exploitation began to show signs of failureStrangely enoughthr first link to be broken was at a tea party held at Boston.

 

最后一句有人译为:

 

 “说也奇怪,第一个被打断的链环却发止在波士顿举行的一次茶会上。”

 

这句译文,从字面上看,似乎正确无误,但事实上却存在严重的错误。因为,这里所谓“第一个被打断的链环”指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而美国独立战争拜不是在什么“茶会”上爆发的。这里的tea party指的是“Boston Tea Party”“波士顿倾茶事件”(即波士顿人反抗英殖民当局强加给他们的茶叶税的运动)。把它译成“茶会”,岂非对历史的嘲弄。

 

[例二]Of courseits hard to keep alliance alive.There are many stresses and strainsButIm glad to saynothing has actually broken as yet ——touchwood.

 

这是《纽约时报》名记者苏兹贝格(CLSulzbeger)回忆录中追忆一九五七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谈话的片断,谈的是美国和各国结盟的问题。译为:

 

“当然,使各个联盟长期保持下去是很不容易的,有不少的艰难曲折。但是,我高兴地说,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发生过什么裂痕——touchwood。”

 

touchwood这个词,查词典都是指的“点火用的干燥朽木”。据这个释义加以引申,可译为:

 

“……我高兴地说,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发生过什么裂痕——但是危机是存在的,一触即发。”

 

这样译,意思好象还说得通,但与事实完全不符。因为,杜勒斯的谈话中既没有提到什么危机,而且当时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上也并不存在一触即发之势。所以,这样译是毫无根据的,需得仔细查考。原来这里用的touchwood指的是英国人一种迷信的习俗,“碰碰木制的东西就可以消灾免难,常走好运”(to touch something made of wood as a charm to ward off bad luck)。据此,于是改译为:

 

“……我高兴地说,到目前为止确定还没有发生过什么裂痕——天保佑,无灾无难。”

 

这和原译“一触即发”的意思恰恰相反。同样的“碰碰木头”,意思却如此悬殊,值得引起警惕!

 

 [例三]下面是苏兹贝格回忆一九五九年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一段谈话,谈的是他对西班牙王室后裔唐·胡安(Don Juan)的态度:

Franco said that undoubtedly Don Juan could lay valid claim toall the rights of the inheritanceof the throne But,“naturallywhoever succeeds to the throne must first accept all the conditions and stipulations of the Act of Succession After allthey were accepted by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people in a plebiscite which established them as the laws of the country.”

(This would certainly hang quite an albatross around Don Juans neck.)

原译:佛朗哥说,毫无疑问,唐·胡安可以对“王位的一切继承权”提出合法的要求。……但是“当然啰,不论谁继承王位都得首先接受继承法令的规定和条款。……毕竟这个法令是经过公民投票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所接受而成为这个国家的法律的。”

 

接着苏兹贝格插入他自己的一句评语:

 

“这就肯定要在唐·胡安的脖子上挂一只信天翁海鸟了。”

 

这句译文很令人费解。《百科全书》Albatross项下有一句“It is believed that ill luck follows the birds destruction.”据此,将评语译为:

 

“看来唐·胡安准要灾难临头了。”

 

但是,这样译显然还是不够准确。因为这只解释了“albatross”而没有解释“hang around the neck”,为什么挂在脖子上呢?必须查明。再查《引语词典》,方知这一句系引自英诗人柯勒律治(Coleridge)的名诗《古舟子泳》“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中的两行:

 

What evils looks I had from old and youngInstead of a crossthe albatross about my neek bang.

 

原诗的情节是说,一个老水手在航海途程中射杀了一只信天翁鸟。后来遇到大风暴,船上的人都归罪于他,让他脖子上挂上信天翁鸟站在甲板上示众。这才理解苏兹贝格这句插话的意思是:

 

“佛朗哥准要把唐·胡安拿出来示众,把一切罪责都推在他头上。”

 

象这种运用隐喻的文字,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似宜意译,更能保持原文的神采。

 

[例四]萨克雷(WMThackeray)的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是驰誉世界文坛的名著。它前面有一篇“幕前语”(Before the Curtain),用江湖戏班卖艺人的口吻描写世间百态,文笔恣肆,淋漓尽致,很不易翻译。其中有一句写道:

There are bullies pushing aboutbueks ogling the womenknaves picking pocketspolicemen on the lookoutquacks(other quacksplague take them!) bawling in front of their booths

 

这里面other quacks两个词的意思不好懂,因为前面从未提到quacks,这里没头没脑来个other quacks,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同志照字面直译如下:

 

“……有些是到处横行的强梁汉子;有些是对女人飞眼儿的花花公子;也有扒儿手和到处巡逻的警察;还有些江湖骗子(其他的江湖骗子,该死的!)在自己的摊子面前叫叫嚷嚷……”

 

读者看到“其他的江湖编子”这几个字莫名其妙,感到索然无味。这就使萨氏名作失去了风采。因此必须弄清萨氏加上other quacks二词的用意何在,才能动笔翻译。这就需要联系到萨克雷的风格和他的其他著作。原来萨氏素性诙谐,常自比作吹嘘哄骗的江湖浪人,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也往往有这种提法。所以,他写到quacks一词时,涉笔成趣,便加上other quacks二字,原意是说“和我一样的那些说空话,骗饭吃的家伙”。这是萨克雷的一种独特风格,在译文中必须传译出来,才能说得上“忠实”于原文。所以,杨必同志把这句话译为:

 

“……还有些走江湖吃十方的,在自己的摊子面前扯起嗓子嚷嚷(这些人偏偏和我同行,真该死!)……”

 

这就不但生动地表达了萨氏的原意,而且体现了他富于风趣的笔调,可以说“准确”与“传神”兼而有之,译笔臻于化境,值得我们学习。

从以上一些例子我们体会到,翻译要其正做到“准确”实非易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望文生义,照字面直译,最不费力,却也最易出错。我们必须结合上下文意,联系有关事物的具体条件和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透彻地理解原文,产生准确的译作来。因此,“No contextno text”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翻译工作的座右铭。但是,这句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要怎样翻译才能确切表达其含义呢?我反复推敲,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儿,只好用原文“No ContextNo Text”来作标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