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翻译答某报记者问

(2013-10-11 15:43:06)
标签:

古登堡计划

文学翻译

创新

文化

分类: 答问/问答

 前几天在网上扫过一眼有关中国某翻译网站推出的“古登堡翻译计划”,但没有仔细看,仅大概知道这家网站要采用古登堡公版书的外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已。今天就突然有某家报纸记者向我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不得不首先向记者详细了解这个中国的古登堡计划具体实施情况才好说自己的看法。原来国内的策划是出版古登堡公版书中没有翻译成中文的一些经典名著或经典作家的作品。

  对此我首先是表示赞赏的。只要是首译,就值得赞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站在前辈肩膀上”大肆重译,重译过程中发现首译者的一些问题还拿来大肆鞭挞,其实是为了说明自己“不出于蓝却胜于蓝”,这是卑劣的。因此,我们要提倡首译,首译就是原创精神的表现。比如有的古典作家以长篇小说著名,但他们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却遭到冷落,能首次出这些作品的中文版,应该是好事,使该作家在中文世界获得更全面地了解和阅读,说不定能发现其新的“潜质”。

   说到具体组织译者翻译出版的方式,记者似乎多有疑问。我的态度很简单:对任何新生事物有疑问总比一致起哄赞扬好,疑问多能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工作。

   这些疑问似乎集中在几个方面:

   1 组织一些很年轻的译者翻译经典作品是否不够可靠?我给出了确切的态度:太成熟的译者现在很难用现行的低稿酬组织他们翻译新作品了,他们多有公职,业余翻译,功成名就后是不会仅为翻译一本新书而接受低稿酬的,除非正好是他的研究范围内的作品或喜欢的作品。所以只能靠资历浅的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新人总是要有机会才能出头,这个计划给新人出作品提供了机会。但关键时组织者本身是否很负责,采用先堵后补的方式,就是说找人时要仔细考察其资质,最好是有过出版经历的人,要考察其试译水平;后补就是后期编辑时要下功夫检查和润色。这样应该能出来满意的本子。

   2 现在的80后译者能把握经典作家的作品吗,他们中文水准和修养能达到吗?我的看法是,优中选优,应该还是可以的,就是前面说的先堵后补。还有就是,每个时代的言语方式不同了,这个年代的青年人翻译出的新本子在理解不出错的前提下有这个时代的言语特色,就不能一定要用30-50年代译者的中文表达标准去衡量他们。现代文学的那批作家和翻译家们的语言风格基本上可望而不可及,整个语言环境也变了,不能用那个标准强求了。

   3 对于几个人合译同一本著作,这是应该避免的,除非万不得已,最多两个人合译,而且应该有一个人统稿才对。参加的人太多,即使你再先堵后补也是徒劳的。即使在信息时代,这样的流水线方式也不可取,除非统稿的人特别认真负责,对着原文从头到尾一统到底。如果能那样,何不让统稿人自己翻译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