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bout劳伦斯 |
各位同好,黑马的劳伦斯叙论集出来了,走的是学术随笔的路子,筚路蓝缕,请大家支持,有条件的图书馆订购一下哈。
作者序言
本书收入有关劳伦斯的叙论50篇,涉及劳伦斯的创作、传记和研究三个领域,均是笔者过去一些年中叙写劳伦斯的文章积累,此次裒辑成书,多有重大修改,部分文章专为本书写作。
原本书名仅为《劳伦斯叙论集》,但出版社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希望这类学术随笔还是尽可能面向更广泛的读者,要我把原书名作为副标题,另辟一个书名。这让我顿感原书名过于狭隘,也不符合我自己将学问写成散文的追求。于是我就想到给书起个更有凡尘意味的书名,既有散文的韵致,也能泛泛地概括劳伦斯的文学生涯。
对劳伦斯及其创作,很多大师如利维斯、福斯特、赫胥黎、奥尔丁顿和霍加特都有经典的凝练评语,我就想到借典,移花接木,将本能中立即浮现于脑海的两本名著的书名合并作为拙著的书名。一个是艾略特的名诗《荒原》,这些年我一直推崇劳伦斯的很多作品是小说中的《荒原》,1988年版《恋爱中的女人》序言标题就是《荒原上的苦难历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序言题目本想以《荒原上生命的抒情诗》命名,但考虑到与《恋》序言标题重复,就改为“废墟上”,意思其实一样,指的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精神上的荒芜。借用艾略特的诗名,其实是让我有负罪感的,因为艾略特生前一直贬低劳伦斯并极力阻止对劳伦斯的传播,其贬损用辞之刻薄辛辣几乎令劳伦斯的爱好者发指眦裂,所以利维斯在《小说家劳伦斯》序言中尖锐地指出:艾略特对劳伦斯难以置信的贬低不是可悲至极也算可笑(an
implausibility that would be comic if not so
lamentable)。情理上把艾略特与劳伦斯相提并论肯定显得唐突,但出于对劳伦斯作品之“荒原性”的认知,我还是不揣冒昧借典了。文学的精神在于领会者来说都是主观的,是不以原作者的好恶为转移的。连大批评家利维斯都无可奈何地发出这样自相矛盾的感叹:“劳伦斯是我们时代英语作家中无可比拟的最伟大、最富创造力者,这个时代即是艾略特的时代”(Lawrence
is incomparably
这些文章大致归入四个话题下,分类标题多有借典:
《地之灵》,取自劳伦斯所著《美国经典文学研究》首篇篇名,在英语世界的出版物中,劳伦斯周游世界的游记和叙写故乡的散文随笔经常被归在“地之灵”的分类下,我就亦步亦趋效颦,把自己论述劳伦斯与故乡和世界各地结下的爱恨情仇的文字归到这个题目下。劳伦斯的全部创作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外乎诺丁汉家乡、伦敦、康沃尔、意大利、德国、澳洲和美洲,他还曾经立志要为世界每大洲都留下一部小说,年轻时甚至狂热地要步行到俄国去。周游世界后,他虽然定居在意大利,但最终仍然是魂系故土,以一部纯英国背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辉煌收官。但如果没有那些年的异域游走中各种地域之灵对他的陶冶、渗透和冲击,他或许根本捕捉不到这部触动现代文明脉搏的小说之道。因为在1920年代写出这样在后现代社会依旧是经典的小说绝对需要作者具有立足英伦、俯瞰世界的全球视野和高蹈姿态,他的环球游走为这样的先锋视野和姿态提供了可能。当然环游过世界的作家不在少数,但环游后能有此作为的作家却为数寥寥,否则劳伦斯就不成其为劳伦斯了。其实,自从劳伦斯与弗里达私奔到欧洲大陆开始,即从《儿子与情人》开始,劳伦斯的全部创作都应被视为劳伦斯携英伦原汁与欧陆和澳洲、美洲的空气、温度与水分相勾兑的醇酿。英国人普遍认为劳伦斯的文学从此被“脱英伦化”(unEnglished),此言差矣。英伦元素一直强烈地凸现其中,劳伦斯的英国眼光一直没变,外界的因素仅仅是使作品更有国际视野和普世价值,这是劳伦斯文学获得世界性认知的潜在因素,因此是其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个话题下,笔者的几篇小文就试图探究在与地域之灵互文的过程中劳伦斯文学的地域因素。
《道之道》,其“道”字取典于劳伦斯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反驳。《圣经》称“太初有道……道成肉身,是父的独生子。”此“道”在英文中既指《圣经》也是“字词”之意。劳伦斯取其广义,认为人之肉身非神之道或字词所铸就,反之,字词乃肉身之道。由此引发出他对肉身的崇高信仰,认为人的思想来源于人的肉身感受,而非理性,理性是第二位的,他将两者比喻为火与火光的关系。基于此,不揣谫陋,笔者将这一部分解读劳伦斯小说和散文创作的文字看作是道其肉身之道的努力结晶。凡二十篇,有论文,有散论,有译作序跋,其道法,除去而立之年前后所做的三篇正规学术论文外,多跨学术与散文两界,体现了我叙写劳伦斯的追求,虽难登大雅,却也敝帚自珍。
《雪泥篇》顾名思义应该是劳伦斯生平中具有重要结点意义的往事回眸,透过这些人生经历、人际关系和人生际遇,看劳伦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世界观,从中寻觅这些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也是文学发生学的一部分。另外我借机对劳伦斯阴差阳错进入中国的艰难历程做了提纲挈领的回望,这也是劳伦斯作品在中国从1920-30年代的登陆、历经特殊的半个世纪的空白期直到1980年代开始复兴和得到全面传播与研究的雪泥鸿爪,是中国学人传播劳伦斯文学活动的剪影,收入本书自然有特殊意义。我们在劳伦斯研究上落后国际学界半个世纪,追赶与同步的努力是艰辛的,意在为中文读者打开国际视野。但将劳伦斯作品翻译成道地的中文和以中国文化的视角研究劳伦斯似乎是中国学界独特的优势,也将是中国学界和出版界对世界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我们应该为自己筚路蓝缕的开拓性努力而自豪,因为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
《他山石》里收入了我在研究和翻译劳伦斯作品过程中翻译的四篇英国和一篇前苏联学者论述劳伦斯作品、绘画和生平的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里更为确切地说我采来的是他山钻石,所“攻”者是中文读者看待劳伦斯作品的眼光。有时我偏执地认为,作为研究者,皓首穷经采众家之长以立自家之言是研究,精心揣摩国外学者的论著,为中文读者做些论文的译文,也是研究,尽管在学界这类译文无法列入研究范围并计入学术成果,其对中文读者的作用或许并非在前者之下。笔者不以论文为晋身之器和稻粱谋,反倒有自由心态潜心迻译之,收在这里也恰当体现了笔者的自由学者身份。
《附录》中的劳伦斯主要作品写作/出版年表来自我对现有各种资料的综合,是编译,仅供读者参考。
文明荒原上爱的牧师
作者序言
1心灵的故乡
2霍加特行走在劳伦斯故乡
3山水的润泽
4布林斯里的黑精灵
5劳伦斯与诺丁汉:现代启示录
6劳伦斯与伦敦:此很绵绵
7康沃尔的美丽与修炼
8私奔伊萨河
9加尔达湖畔的《儿子与情人》
10劳伦斯在西澳
11伊特鲁里亚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时代与《虹》
2血韵诗魂虹作舟
3荒原上的苦难历程
4爱与乌托邦的幻灭
5《儿子与情人》论
6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
7渐行渐远,高蹈飘逸
—劳伦斯中短篇小说概论
8劳伦斯第二自我的成长
9细读霍加特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开禁版序言
10固结似水
11劳伦斯的下午茶
12丹青共奇文一色
-----劳伦斯散文随笔简论
13劳伦斯的美国文化“独立宣言”
14倾听天籁
15珠椟之缘
16爱的牧师
17寒凝大地发春华
18游走在唇齿之间的劳伦斯散文
19“肉身成道”之道
—劳伦斯绘画与文学的互文性
20现实照进劳伦斯电影改编
1简单的劳伦斯
2劳伦斯:文学市场上沉浮挣扎的一生
3女人:塑造与毁灭劳伦斯的手
4劳伦斯的定情与私奔
5劳伦斯与福斯特
6奥尔丁顿:一个天才的画像
7沃森:劳伦斯让他们毁了!
8沃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9沃森:劳伦斯的三段秋日
10霍加特:回顾《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审判及其文化反思
11萨加:半个世纪的回眸
12赵少伟:中国劳伦斯研究开先河者
13劳伦斯进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14劳伦斯研究的悦读文本
他山石
2《袋鼠》前言—奥尔丁顿
3《袋鼠》评论—哈夫
5画家劳伦斯的历程(节选)—萨加
附录:
劳伦斯主要作品写作/发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