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劳伦斯的三段秋日

(2012-09-06 21:43:49)
标签:

劳伦斯

沃森

文化

分类: 书评/序/跋

    九月的北京,这是郁达夫在《故都的秋》所写的秋天的北京,“一层儿秋雨一层儿凉了”。上午还秋阳晦暗迷蒙一阵,傍晚就开始落秋雨。这个时候恰巧读沃森老师写劳伦斯在19249月初的写作活动的一篇讲演。他是在一个九月天在劳伦斯家乡做的讲演,讲演时他朗诵了他欣赏的一段劳伦斯的文字:

  坐在落基山脚下的一棵小雪松下,望着苍白的沙漠渐渐没入西边的地平线,那里沙丘在寂静的初秋天儿里影影绰绰。这个早上附近的松树都纹丝不动,葵花和紫苑花开始在游丝般的晨风中摇曳。这个时候给一份书志撰写导语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是 91上午劳伦斯开始写的《书之孽》一文的开头。沃森欣赏的英文原文里,这一段只有一个句号,是一个长句子,中间有5个逗号,动词都是现在分词的形式。可惜按照那个句式翻译成中文就不是中国话了。我毅然给它拆成了三个句子,让劳伦斯说中国话。

   但如果不是沃森提醒,我没注意这篇文章是九月一号上午写的。我更不了解,这是劳伦斯有生以来第一次在一篇谈书的文章里首次详细地谈到父母和家人。沃森说,写书的文章本可以不谈家人的,但他谈了,说明他在离开故土多年后在新墨西哥怀乡了。他模仿父亲的口吻,说他一天苦活儿没有干过,写了本小说就挣那么多钱;描摹母亲病入膏肓时拿到他第一本小说时目光如此黯淡,因为她不信矿工的儿子能写出好的小说来,也没力气看。他的父母就是这样看待他这个苦苦写作的年轻作家的。而姐姐则说他运气好。所以劳伦斯的回忆是不快乐的。但他禁不住回忆了,因为即使不快乐,也是和家人在一起。从此他开始不断地在散文中回忆家乡,回忆童年。

   似乎是与父亲心有灵犀吧,他写完文章发出去那天是910,第二天就是他39岁的生日了。结果他收到姐姐从英国发来的电报,报告说父亲恰恰是10号那天离世的。劳伦斯盯着父亲的遗像,面对这个自己一直厌恶误解的人,似乎开始怀念父亲自由、快活、肉感的身影,那是他错过的。于是他说:我在父亲身上看到太多的我自己了。这文章似乎是送父亲上路的灵舟。多年后的一个清秋日,劳伦斯终于写下了堪与兰波的《灵舟》媲美的自己的《灵舟》(The Ship of Death):

  打造你的灵舟吧,因为你必须踏上

那最遥远的旅程,去向湮灭。

 

死过漫长痛苦的死亡

在旧与新的自我之间。

 

身处葵花和紫苑花丛中,劳伦斯对有人为他编辑书志感到不解。在他看来,出书就是开花,印一版,绽放一次,欢笑一次,然后就是结籽,绚烂从此结束,干嘛要管它是第几版呢?沃森也说,他提前从教授位子上退下来,再也不用写论文论证什么了,他的讲演不是要说服听众,仅仅是道出自己读书后的心得感想而已,读书后各有感触,各有解法,道出自己的感受就好,就像出一次书结一次籽一样,我们读书后种下的是思想的种子。沃森不当教授了,心态变得多么自由。劳伦斯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或者说我让他用中文这样说的,换个别人翻译,可能他的语气就是另一种了:

“对芸芸众生来说,秋日的早晨不过是某种舞台背景,在这背景下他们尽显其机械呆板的本领。但有些人看到的是,树木挺立起来,环视周围的日光,在两场黑夜之间彰显自己的生命和现实。很快它们又会任黑夜降临,自己也消失其中。一朵花儿曾经笑过,笑过了就窃笑着结籽,然后就消失了。什么时候?去了哪里?谁知道呢,谁在乎呢?那获得过生命后发出的笑声就是一切。

书亦如此。对每个与自身灵魂痛苦搏斗的人来说,书就是书,它开过花,结了籽,随后就没了。”

沃森这次读了"查泰莱夫人"后结的籽还是很启发我们的:就是从这个秋天开始,劳伦斯的思乡情与日俱增,以后两年中他两次都在9月返乡,游历伊斯特伍德,凝视自己开过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然后回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的秋光秋色中挥笔写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沃森认为,这书是继《儿子与情人》后劳伦斯第一次真正书写故乡,回眸自己在英国的青年时代,那麦勒斯的感受是青年劳伦斯与弗里达激情的记录,思想是劳伦斯的思想,而那麦勒斯的外形则是劳伦斯的矿工父亲亚瑟,形神合一的这个形象是真正的英国劳动阶级的“英雄”,同时他让这个全新的英雄与另一个阶级的女人相爱,这一对恋人不再像《儿子与情人》中来自两个阶层的男女互相仇恨,而是爱到极致,等于是让父母在小说中和好。所以沃森说,这本小说是对《儿子与情人》的重写。我似乎可以再续貂一下:劳伦斯似乎是活在了父亲的身体里,麦勒斯是劳伦斯/亚瑟的结合体,而康妮则是弗里达/母亲丽蒂雅的结合体。劳伦斯从这最后一部小说里获得了全部的想象的满足。

这一切,都归功于劳伦斯经历的三个秋天,三个九月的怀乡与还乡。

秋天里,让我们读书,让我们的思想结籽。

John Worthen: Experiments: Lectures on Lawrence, CCCP, Nottingham,2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