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文学蹄印1(1981-1990)
(2011-07-22 00:28: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想当年 |
1981
但也是因为喜欢杨必的译文并读了杨绛论萨克雷的论文。是这三个人的文字决定
了我的论文方向。但论文已经丢失,连题目都忘记了。
在写作有关萨克雷的论文时,偶然在英美文学选修课上读到了劳伦斯的《菊香》,
深为震撼,从而开始从萨克雷移情劳伦斯,甚至在课余时间将《菊香》翻译成了
中文。这之前曾将威拉·凯瑟的短篇小说《雕塑家的葬礼》翻译成中文。这两篇
译文投给杂志社时丢失了,但仍然难以忘怀,几年后重新翻译发表。
大学期间依然暗自进行小说的练笔并向杂志社投稿,最终在毕业前一个短篇小说
被《河北文学》采用并发来留用通知单。
1982.2
1983
1984.12
获得硕士学位。进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外国文学编辑。
1985
8月底由文化部图书馆局派出赴佩思出席澳大利亚青少年文学会议(IBBY—
Loughborough Conference on Youth Literature),发表演讲Literature for
Youth in China(《中国的青年文学》)。讲演写成后出版社请冯亦代先生审定
英文稿。后发表于奥地利BOOKBIRD杂志。
1986
翻译俄文论文《论D. H.劳伦斯》(Н.П.Михальская:Пути Развития
1987
5 /1987 《芙蓉》,中篇小说《大学生活流》
开始翻译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Women in Love by D. H. Lawrence)。
1988
4月,乘火车穿越西泊利亚和波兰赴慕尼黑出席第一届国际青年图书馆大会,
发表英文演讲Literature
图书馆逗留20天,访问学者。期间写作大特写《哥们儿姐妹儿奔西德》。
5/1988 《追求》发表《哥们儿姐妹儿奔西德》。
1989
出版《劳伦斯传》(合译,天津人民版)
翻译劳伦斯随笔(漓江约稿)
《那五那六那七那八》,《追求》杂志
发表论文《劳伦斯创作主题的演变》,《名作欣赏》。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