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黑马
黑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828
  • 关注人气:20,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朋友或不是朋友送我的书(14,郭凤岭)

(2011-05-21 09:54:42)
标签:

译书记

翻译家

代际

余墨

文化

分类: 书评/序/跋
 清雅散淡的《译书记》
 
  《译书记》出版了,收入了很多外国名著译者的翻译札记,不乏大家名家,也有中生代和新生代,应该说都是肺腑之言,如果读者想知道这些书的中文孵化者幕后的甘苦和出版的艰难历程,读这书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我发现编者很有心,查到了这些人的生平简历,并依照出生年月的顺序编排文章目录,悄然为我们呈现了这支自发而成的无形的队伍的历史纵向轨迹,很是感慨。
   从夏丏尊大师起到郭宏安先生止,大致可以说是“老前辈”,当然,这里面细分的话,从傅惟慈到张玉书这批人应该算第二代,从林洪亮到郭宏安为第三代,2-3代都是“49”后在翻译界影响最大的二代人,他们之间多为密切的师生兼同事关系,但还是有明显的“代际”区别,从文化知识结构和素养上考察还是略有差别。第二代在文革前基本成名,文革中惨遭厄运,文革后艰难崛起。而第三代则是文革前打好了基础未等起飞就偃蹇,经过文革历练煎熬,文革后以新生代的姿态成为翻译界的顶梁柱。这批人里杰出的翻译家众多,可能很多人没有写过翻译札记,所以很多该出现的人没有出现,如萧乾,叶君健,冯亦代,草婴,杨必,戈宝权,王佐良等大师。
   林少华到黑马这几个50年代初到60年代生人的译者很有趣,尽管年龄相差甚至8岁,按说应该是文化代际上的两代人,但因为文革的灾难影响,他们都在阴差阳错在1977年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学了外语专业并一直从事这个职业。他们姑且算第四代。这批人中只收入了五个人的文字,的确有遗珠之憾。但翻译家都很少发表个人的翻译感想,都以写作专业论文为职业习惯,甚至可能认为那些论述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或作家研究的文字更具有专业意义,忽视和轻视所谓“写在译本边上”的“余墨”,这是一种专业人士的误区。估计编者收集他们的“余墨”很费了心思而不得。
   让我欣喜的是后六位60后和70后已经蔚然成家,而且现在的文学翻译这批人是真正的主力,也正在进入巅峰状态。这批人值得格外重视。
    说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如果有可能,应该有人为这五代翻译家分别出版一本“写在我的译本边上”的余墨集,展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家的苦心孤诣之所在。自然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应该申请国家文化基金的。
   蜜蜂文化出版公司这个地处宋庄画家村的作坊,能如此以边缘的态度做这样一本散淡而有文化韵味的好书,实属清雅之举,他们还出另外几本类似的书包括:写书记,编书记,卖书记,令人爱不释手。如今也只有这样身处主流边缘的雅士才有这等清香如菊之举。<新京报书评周刊>
 
    #最近很偶然地发现当年外文局冯亦代、叶君健和杨宪益的不少同事都是翻译大家,如荒芜、符家钦和张友松等。估计前几位的光环太过耀眼,后几位的关注度就相对低,以后再有这类图书和出版系列,可挖掘的大家还真有不少。#
。。。。。。。。。。。。。。。。。。。。。。
 
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一本译者讲述他们的翻译故事的书。在本书中,柳鸣九等三十多位翻译家或从翻译缘起、译介及出版历程、原著或译著版本比较等方面介绍一本书的译介情况,或通过讲述译介过程中的点滴译事来回忆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或记录翻译过程中的甘苦心得、拾零翻译理论的宝贵经验……于我们而言,这些都是对我们日常所读的书的另一个世界的回首与展现.

目录 ······

我译《爱的教育》 文/夏丏尊
我与《神曲》 文/田德望
杨绛与《堂吉诃德》 文/李景端
往事 文/郑永慧
蒋路与《怎么办?》 文/凌芝
《浮士德》和我的中译本 文/绿原
我译的第一部英国小说《问题的核心》 文/傅惟慈
苦译六十年,稿费知多少 文/朱曾汶
《尤利西斯》翻译始末 文/文洁若
《赫索格》翻译前后 文/宋兆霖
《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 文/李文俊
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 文/梁从诫
我的“绿色家园”——我译都德 文/柳鸣九
我译茨威格 文/张玉书
浅谈《巴尔扎克全集》的翻译 文/艾珉
我译《你往何处去》 文/林洪亮
我译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文/黄建华
翻译:甘苦得失寸心知 文/叶廷芳
文学翻译:一件吃力难讨好的事 文/吕同六
我译《魔山》二十年 文/杨武能
《奥德赛》翻译琐谈 文/王焕生
我译《摩诃婆罗多》 文/黄宝生
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 文/施康强
翻译《红与黑》的故事 文/郭宏安
《挪威的森林》生日纪事 文/林少华
我译法国新小说的“反复” 文/余中先
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 文/许钧
诗的隐秘交谈——我译《三诗人书简》 文/刘文飞
漫长而奢侈的过程——我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文/黑马
尼采《权力意志》译后记 文/孙周兴
关于基尔克郭尔的翻译和出版 文/京不特
翻译是一场漫长的卧游 文/方柏林
一个译者的怀念 文/孙仲旭
三重奏,四重奏,蓝调芝加哥……——《战斗的海狸》译后记 文/黄荭
《生活在别处》译余随想 文/袁筱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